深圳特区报:把培养冠军的担子交给社会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13日11:59  深圳特区报

  ■ 吴向阳

  盛宴落幕,关于这个夏天,关于“卓越、友谊与尊敬”的奥运记忆,从此根植于我们内心。

  从北京到伦敦,中国奥运健儿又走过了一个奥运周期。38枚金牌,稳居奖牌榜第二的成绩,见证了中国体育人的汗水、执着和努力。

  从1984年的洛杉矶到今天的伦敦,伴随着中国力量在国际奥运版图中的崛起,国人开始逐渐看淡金牌的数量。转而看重的,是金牌的“质量”。

  在伦敦奥林匹克水上中心,孙杨一举夺下两枚金牌,实现中国男子游泳在奥运会赛场上历史性的突破。有网友在弹冠相庆之余,为孙杨算了一笔账。算上近两年长期海外集训、外教薪酬、医疗、饮食保障等,孙杨辉煌夺金的背后,是数以千万计的财力支持。

  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曾取得骄人成绩的体育举国体制的反思一直存在。举全国之力,在竞技赛场上掠金夺银,但对于群众体育的投入却进展缓慢。很多理性的声音发出疑问,这样的局面是否与真正的奥运精神背道而驰?本该弘扬人类“参与、进取、卓越”精神的奥运金牌,是否变成了一种政绩工程?

  矛盾客观存在。但无论是看待成绩还是问题,我们都应该站在历史的背景之下。中国运动员的培养、选拔机制,脱胎于前苏联的专业体制。在国力尚弱,社会财富匮乏的时代,这种国家包干的专业体制的优越性,无可比拟。

  然而,当社会进步,物质财富丰盈,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从充当观众转变成积极参与时,沿袭至今的,将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完全剥离的做法,就显现出其弊端。

  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之中,所有的人财物都倾斜在极少数尖子运动员身上。运动人才的选拔也完全按照这个体系所制定的标准。人们希望参与运动,却难以得到场地、教练等资源。有天赋的体育苗子,也会因为不符合刻板的标准,而被埋没。

  对于矛盾的解决,国外运动员的经验值得借鉴。

  无论是美国泳池传奇菲尔普斯,还是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在平常,都是靠比赛成绩吃饭的职业运动员。作为职业选手,自己料理自己的衣食住行等一切事务。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投资人或俱乐部负责,成为生活和训练中的第一原则。而国家的体育部门或协会,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公平的选拔机制。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赛来临时,选出最为优秀的选手,为国出征。

  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早已发展成为一个集选材、训练、科研、营养、康复、医疗于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一个运动员从选拔到出成绩,需要巨大的财力投入。而运动员在赛场上获得成功之后,而收获的商业回报,也令人咋舌。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间资本日渐强大。但投资渠道狭窄,出路不畅一直是困扰民间资本的痼疾。有鉴于此,国家在铁路、电力等传统的垄断领域已经开始逐步对民间资金放开。而对于传统封闭式的竞技体育体系,引入民间资本,将培养冠军的担子交给出社会,也走到了一个可以顺势而为的节点。

  把培养冠军的担子交给社会,相关部门能否放权是关键。从专业体制变为职业体制,体育部门不再干涉运动员平常的训练、比赛,尊重运动员的平等地位,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这种转变,无疑需要巨大的决心和勇气。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就在足球项目上,作出了从专业向职业转型的尝试。但由于作为行业领导部门的足协,不肯彻底放权,管办不分。既当规则制定者、市场管理者,又直接参与经营,直接导致中国足球非但没有实现提升,反而日渐沉沦。足协内部也弊案丛生。

  把培养冠军的担子交给社会,需要在制度上保障投资人的权利。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对于竞争惨烈的竞技体育,高风险是不争的事实。选择培养一名选手,最终出不了成绩,投资人极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我们要允许培养出顶尖运动员的投资者,获取高额的回报,确认投资者在合同期内对运动员“产权”的拥有。用制度保障鼓励资本投入,而不是犯“红眼病”,出了成绩就伸手摘果子,充当自己的“政绩”。

  把培养冠军的担子交给社会,我们需要建立公平的选拔机制。在国家荣誉的感召下,用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作为运动员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选手商业附加值的平台。只有在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下,投资者才会专注于运动员的选材培养,科研力量的投入,而不必把精力耗费在托关系找路子上。

  可以期待的是,在公平的资源配置与竞争体系下,一名由民间资本培养的奥运冠军的诞生,将会实现国家荣誉、运动员自身价值、投资人回报、民众认同等诸方的共赢。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