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伦敦奥运会> 中国备战> 游泳> 游泳、花样游泳、水球新闻> 正文
在中国 都习惯训练———休息———再训练
在国外 训练外会读书,有自己的活动
在中国 队员必须服从队里安排
在国外 你可以去队友家里参加烧烤会或吃早餐
刚为中国夺得女举58公斤级冠军的李雪英的父亲说,“我没看过她训练,但知道她训练很苦很累,有时候她打电话都说不想练了。她已经快三年没回家了。印象中她有一次回家刚一天,接到教练电话就匆忙回去训练了。”
“在中国的体制下,队员都习惯训练———休息———再训练。”伦敦奥运女子100米蝶泳亚军陆滢加油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提到了中国与国外运动员训练的不同之处,被路透社、法新社等国外媒体报道,也引起中国网友热议。
揭秘 海外训练和中国不同
这是陆滢的首次奥运之旅,她在女子100米蝶泳超水平发挥,力压呼声很高的中国选手焦刘洋拿到银牌。
陆滢对奥运的认识似乎与一些中国选手不太一样,并不是惟金牌论。陆滢透露,因为海外训练的经历重新认识了训练和运动,国外的训练方式与中国完全不一样。“海外训练可以让我和外国队员打成一片,体验他们的生活和训练方式。而在中国的体制下,队员都习惯训练———休息———再训练,没什么业余爱好。但在国外,队员训练外会读书,有自己的活动。”
陆滢在澳大利亚训练的时候,与澳大利亚的选手在一起,“训练前,大家一直很放松,无忧无虑,完全不担心因为贪玩影响训练。但中国比较在意这些,认为练强度前先要好好休息,思想上条条框框的东西太多,把自己局限住了。”
在国外,会有队员请陆滢去家里参加烧烤会或吃早餐,但在中国训练必须服从队里安排,陆滢坦言:“这些事情在中国是不可能有的。"
案例 李雪英三年未回家
陆滢提到的训练方式不同,一些中国游泳运动员也深有体会,本届伦敦奥运会已成功晋级半决赛的吴鹏(微博)加油就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国外的训练方式相对科学。“国外训练是数据说话,通过测试血液发现人体的疲劳程度,决定每一天的训练量和是否需要停训休息。”
2010年,吴鹏将自己的训练据点从家乡杭州挪去了美国密歇根州,在那里,除了训练方法先进,比赛频次也相对稳定,每个月都有相应的赛事保持状态,避免远离赛场产生生疏感。
吴鹏说,在国外训练能感受到他们对游泳的热情,陆滢更是表示,还能体会到究竟是你想练还是你为谁练的区别。
刚 为中国夺得女举58公斤级冠军的李雪英的父亲李相民就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我没看过她训练,但知道她训练很苦很累,有时候她打电话都说不想练了。她已经快三年没回家了,直到这次我才见到她。印象中她有一次回家刚一天,接到教练电话就匆忙回去训练了,现在她有什么兴趣爱好我都不知道。”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国外 是完全不可能的。
疑问 只训练 退役做什么?
中国的训练方式一直受外媒关注,在易思玲为夺得本届奥运会首金后,就 有外国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问她:“听说你每天训练10多个小时?”昨天,成都商报记者找到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朱利特·马库尔,他说,“美国的学校,体 育会成为一部分,但他们还有时间去学习。如果不学习,我不知道中国的选手退役后能做什么?”
成都商报特派记者 盖源源 发自伦敦
公开质疑未挨批 体现开放和包容
你是否注意到,赛场上陆滢的指甲涂了颜色,有白色、有蓝色。在中国运动员相对禁锢的思想下,陆滢的指甲如同李娜(微博)加油胸前的文身,显得格外“刺眼”。陆滢的一句, “真正的体育精神只要发扬出来,大家都是赢家”,让人感到,中国体育正在发生改变。从北京奥运的华美画卷,到开放透明的利兹中国奥运军团首个海外训练营, 从中国销往美国的姚明到李娜在罗兰加洛斯的中国式幽默,中国体育在一天天的开放,这种开放让这些85后、90后们拥有了改变的愿望。谈到在澳大利亚的多次集训,陆滢说成绩提高了,但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了。
公开质疑训练体系,放在以往这是要挨批的,但访谈结束后,她的教练微笑地拍了拍她,为她披上一件外衣。在经历了2007年游泳世锦赛的惨败后,痛定思痛的中国游泳开始向世界学习,他们学到了先进技术,也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体育精神。
这种开放和包容,让21岁的孙扬成为中国男子游泳首位奥运冠军,也让16岁的叶诗文(微博)创下世界纪录
这种开放和包容,让人认识了全新的中国游泳,更好的中国体育。综合国际台
老队员的讲述 “1年要练364天”
陆滢“炮轰”中国游泳队训练方式的言论,引起了巨大争议。那么,在中国队,游泳运动员到底以何种方式在训练呢。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冠军庄泳(微博)曾披露过一些内幕。
庄泳说:“我们一年训练364天,只有春节这一天才放假。我们每天得在游泳池训练6个小时,在健身房训练两个小时。我们日日夜夜训练只为了一个目标———尽 善尽美,这是我们当时生活的全部意义。”除了进行长时间训练外,还有一些非常艰苦的非传统训练方法。“我们经常得穿着衣服、鞋子游泳。因为‘全副武装’, 我们不得不在水中奋力拚搏,但只要一旦卸了装,在比赛中就会觉得游得像鱼一样轻松。”此外,教练还会有些“小发明”:“其中一个是将自行车的内胎剪断连成 一长条,将一端系在我们的腰部,另一端系在游泳池边,然后我们奋力向前游,这样游虽然非常吃力,但它对提高爆发力非常有用。”
还有一种最艰苦的训练———“高原集训”。在空气相对稀薄的高原,每天进行大量训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前国家队队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每天死命的练,一天2 次,早上一次5000,下午一次4000左右,长距离选手更惨,每天几乎都要游15000米……基本上训练完,人也摊在床上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社交活动哦。” 成都商报记者 何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