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中国游泳回到舞台中央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05日10:25  东方网-文汇报

  为期8天的2012奥运会游泳比赛今晚于伦敦水上运动中心落下帷幕,32项冠军各有归属。整体实力强大的美国队理所当然地继续把持着泳坛霸主的地位,虽然在奖牌总数上未能赶超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的33枚,但由于澳大利亚队的意外衰败,美国队的统治地位完全无人可撼动,整体优势愈发明显。

  而中国队是本次比赛最闪亮的“黑马”,5枚金牌的收获已超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成为历届之最。在经历了悉尼的低迷、雅典与北京的蛰伏后,中国游泳队又回到了舞台的中央。

  偶像出世 无价之宝

  毫无疑问,孙杨(微博)加油与叶诗文(微博)加油这两位偶像明星的出现,是中国游泳队此次出征伦敦的最大收获。

  本届奥运会后菲尔普斯(微博)即将淡出,20岁的孙杨有望接棒成为新一任世界泳坛偶像。从200米到1500米,孙杨在3个中长距离自由泳奥运项目中都拥有世界顶尖的实力,本世纪以来,无人可以做到这一点。索普曾进行过尝试,但他在1500米的竞争力并不强,而“鱼雷”的同胞哈克特虽然统治了长距离,在200米项目中只具备跻身决赛的实力。由此可见,孙杨拥有何等天赋。

  比起正常交接班的男子,女子泳坛在伦敦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1994年以后出生的选手开始全面夺权,叶诗文与富兰克林是其中最耀眼的两位。已经统治了两项混合泳的小叶,在技术与无氧能力上均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有进一步拓展参赛项目的可能。虽然叶诗文在成绩突破上不如孙杨划时代,但这位16岁的孩子的比赛气质与应对媒体的成熟令人印象深刻。

  除此以外,200米蝶泳摘金的焦刘洋、勇夺4×200米自由泳接力铜牌的中国男队及郝运(微博)(男子400米自由泳第4名)、傅园慧(微博)等第一次出征奥运会的小将,都是抢眼的亮点。

  国际交融 前进动力

  中国游泳队此次共派出51名选手(男选手24名,女选手27名)参加奥运会,其中31名选手为90后,最年轻的王海冰尚未满15周岁,除了庞佳颖、高畅(微博)、陈祚、周嘉威(微博)、吴鹏(微博)、陈寅等6人,其余均未满25岁。

  正是这支年轻的中国队获得了诸多突破,实现了本世纪以来第一次在大赛中全面开花,且男女两队均形成战力。这绝非突如其来的成功。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惨败后,中国游泳已开始酝酿改革,5年后伦敦的成功,正是受惠于当年开始逐步实行的“请进来,走出去”。

  2007年张琳(微博)在国家游泳中心与地方体育局的联合资助下,奔赴澳洲随著名教练丹尼斯·科特里尔训练。于此同时,刘子歌也在澳大利亚集训多时。北京奥运会,后者为中国队取得唯一一枚金牌,而张琳则改写了中国男子选手的奖牌空白。

  成功的先例让更多的中国选手走出国门,在海外体验全新的训练方式及理念。正如此次摘银的上海选手陆滢所说,“在中国传统的训练模式下,队员已经习惯了训练、休息、再训练,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但在国外,队员在训练之余能读书,有自己的活动,游泳训练和比赛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那里,能体会到要我练和我要练的差别。”与此同时,包括上海、山东等地方队,也聘请高水平外教常年执教,加快了中国游泳和欧美体系的融合。

  “请进来,走出去”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成绩的进步上。昔日神秘的中国游泳,在国际交融中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当叶诗文遭部分人士无礼质疑时,曾常年带教哈克特的科特里尔就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中国游泳辩护。

  偶像赛事 缺一不可

  现在,或许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游泳最好的时光——有漂亮的奥运成绩,有令人期待的整体潜力,有万众瞩目的青春偶像——但如果仅仅拘泥于大赛金牌本身,这段美好时光只能短暂得转瞬而逝。

  关于孙杨能否继姚明、刘翔之后成为下一任中国体育偶像,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值得关注的是,在去年世锦赛夺冠后,孙杨就一度因赞助缘故而与中心产生过一些误会,浙江方面也曾探讨摸索过为他搭建团队的可行性,最终不了了之。奥运当前,似乎有关部门都不太愿意在这个问题上深入进行。当游泳队从伦敦凯旋,如何包装孙杨,将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有了偶像,对项目的发展将产生难以估测的推动力,中国游泳不能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平心而论,游泳虽然贵为基础大项,但缺乏足够的赛事,比起田径都相差甚远。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明显。国内游泳选手一年几乎只有一次集中曝光,除了逢单年的世锦赛与逢双年的奥运会、全运会,大部分时间便消失在公众的视线内。虽然每年也设有全国冠军赛、锦标赛,但在赛事包装及操作上存在欠缺,无法引起足够的关注度。没有赛事,即没有媒体曝光度。

  可以预判,有了孙杨这般青春明星的涌现,中国游泳队在奥运会后将吸引更多的赞助商目光。如何运用好这些商业外力,打造偶像概念,构筑品牌赛事,是中国游泳领导机构所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用偶像推动赛事的建立,用赛事吸引更多的曝光度及年轻人的关注,这才是一个项目健康成长的合理路径。

  本报特派记者 沈雷

  (本报伦敦8月4日专电)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