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周春秀为梦想再战伦敦 自言付出再多也觉得值

http://2012.sina.com.cn2012年07月05日11:44  东方卫报

  马拉松也许是所有奥运会项目中最为枯燥的项目之一:超长距离的奔跑,很多时候就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争”。但马拉松也是奥运会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无论比赛场上的输赢,马拉松运动员对自己的不断挑战都是对奥运精神最好的诠释。正是源于这样一种不断向自己发起挑战的信念,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34岁的周春秀要为了梦想、为了自我突破再拼一次。本报记者 瞿俊   

  对抗伤病 马拉松改变人生轨迹

  从2004年的雅典,到2008年的北京,再到2012年的伦敦,在2002年跟随恩师梁松利练习马拉松项目之前,也许周春秀自己都没想过马拉松会让她连续三届都站上奥运会的舞台。因为,和中国许多的竞技体育运动员一样,周春秀的成长也始终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伤病,而从练习中长跑到“转行”马拉松,对周春秀而言是马拉松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去问他(梁松利)当时选我跑马拉松的原因,我感觉可能是跑中距离强度大、对我的伤影响比较大,马拉松距离长、量大,但是强度比较小吧,就想实验一下。我当时也是这样的心情,想赌上一把!”周春秀说,最初她在河南队练习的是800米和1500米跑,但是后来由于股骨头囊肿被医生“判决”无法继续进行训练,而且跑了很多大医院,结论都一样。后来正是因为“伯乐”梁松利将她带进了马拉松的世界,一切才有了变化。“就这样去江苏队改练了马拉松。我感觉这个过程也很奇迹。当时要是没有恒心,听别人劝,我可能退役了。”

  2007年的伦敦马拉松赛,周春秀力夺冠军;同年的大阪世锦赛,夺得银牌的她逐步开始成长为中国女子马拉松的新一代领军人物;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枚宝贵的铜牌让周春秀的职业生涯达到顶峰;2009年的亚运会,她用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扛起了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的大旗。

  面对荣誉 付出再多也觉得值

  说起夺得北京奥运会的奖牌,周春秀坦言过程十分艰辛:“过程是艰辛的!是顶着很大压力的,我奥运会那一年是练习得最不系统的一年,由于2007年冬训时候脚踝意外受伤,所以一直没很好地系统训练,一直到北京奥运测试赛的时候,才开始恢复比较系统的训练,那一年对我来说是非常辛苦的一年。”

  北京奥运会的马拉松项目,中国队只有周春秀和朱晓琳两名运动员参加。为了能在这次难能可贵的比赛中得到好的成绩,奥运会之前的半年,周春秀几乎每一天都在训练,“那段时间,不管是跑任何课,我都会被拉得很远很远,我感觉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太大的信心了。”好在后来通过系统的训练,周春秀的状态逐步开始回升,临近奥运会,她也把自己调整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之上。

  在踏上赛场之后周春秀才发现,这次的比赛,外界的压力要远远超过对手给她带去的压力。顶着压力,并摘得一枚铜牌,这对周春秀来说意义非凡,“感觉很不容易,可没感觉”周春秀说,这个项目最终是要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拿到金牌时,是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一切不愉快和伤病都统统忘掉了,会沉浸在喜悦当中。

  福地伦敦 奥运会必将全力以赴

  2007年,还是马拉松“新人”的周春秀在伦敦一战成名。从此,伦敦就一直被外界看作是周春秀的福地。如今,面对即将揭幕的伦敦奥运会,再回“福地”的周春秀坦言,她对伦敦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但跑好比赛不能靠“福地”,自己还是会全力以赴地去拼一拼。

  “我是个老运动员了,年龄比较大,跟年轻运动员相比体力会差一些,另外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也拿到了奖牌,所以只要能参加伦敦奥运会、我就会很高兴了。”34岁的周春秀其实比谁都渴望能在伦敦重新找回以前的自己。但是“铁姑娘”也终究有变老的一天,坦然面对一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放手一搏,是现今周春秀所要实现的目标。

  在这样的前提下,奥运会领奖台的诱惑仍然是让人难以抵挡的。“伦敦奥运会要想夺牌难度很大,因为对手都很强。而且马拉松项目距离长、变数很多,很难讲比赛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临场的发挥。作为我来讲,还是要全力以赴争取好的成绩。”周春秀如是说。

  与周春秀一样,作为主带教练,梁松利也将伦敦奥运会赛程上可能会遇到的严峻形势看得十分透彻。“我估计到了决赛的时候实力不会差,我们现在考虑到了奥运会的所有环节,至少不能输人,作为我们来讲,应该说拿牌有困难,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将全力以赴、保证备战的高水平,争取取得好的成绩。”粱松利说,“周春秀作为老队员、身体有伤病,目前来讲,应该说有了七八成的实力。我还是希望她到时候能以更好的状态去比赛,希望她能获得好成绩。”

分享到:

更多关于 马拉松 周春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