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伦敦奥运会> 中国备战> 田径> 刘翔110米栏意外摔倒被淘汰> 正文
中新社伦敦8月8电 题:用“同理心”看奥运
中新社记者 沈嘉
新近发生在伦敦奥运竞技场上的一系列事件,从羽球“让球”风波到刘翔加油因伤退赛,媒体的步点大多一致,不过网络舆论中还是有较为明显的“阵营分裂”。
公民意识的觉醒、社交媒体的普及,体育方面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这些因素令多元声音在当今更容易表达、互动,乃至碰撞。
关于什么是“正确”,没有绝对的、现成的答案,至少现在没有。
“正确”也许不是唯一重要的事,讨论才是。没有充分的讨论,就无法得出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论,从而让通向“正确”的大门关闭。
也许可以先把问题的结果放一放,回归到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原点,就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事情?有没有基于群体社会本能情感的、理解或至少试图理解他人立场和感受的“同理心”?
“同理心”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世态炎凉中的故作天真。用教育家的话说,它“不单纯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有素养的想象力,使我们能想到人类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无谓地分裂人们的东西。”
这也可以用另一种更东方式的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同理心”,才可“平视”彼此,减少一些居高临下的自以为是,减少一些“不惮以最坏恶意”式的条件反射,而多一些善意和理解。
用“同理心”去看运动员的赛场表现,可能仍会失望于其成绩,但至少会尊重他的付出和权利。可以质疑动机,要求真相,但不至侮辱谩骂并以之为唯一目的。
“同理心”能够减少误读。这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奥运舞台上尤其必要。它能够遏制“傲慢与偏见”的滋长。
西方舆论猛烈质疑叶诗文(微博)加油服用禁药,又或如几个亚洲体育大国的奥运看客群体之间彼此复杂而纠结的情绪,其中有多少是因缺乏“同理心”而造成的呢?
奥运会是一个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舞台,它同样也是一个展示多样性,弥合分歧、裂隙,促进人类共识以及各国的国家共识形成的舞台。
在这个契机下,应该用更多一点的“同理心”看待奥运、看待比赛、看待选手、看待和我们一样身份的看客们。
想受到什么样的对待,就要先这样对待别人。这是逻辑的出发点,是情感更高一级的需求,也是藉由奥运助推共同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