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的职业生涯可以拍成一部完美的纪录片,过去十几年,林丹的成长道路上遇到了不少考验,国家二队时住过地下室,第一次奥运会首轮出局,有着陶菲克、李宗伟等一辈子的敌手。好在林丹是一个主动寻求改变的人,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他灵敏多变的球风上,也体现在他整个职业生涯始终如一的积极求变。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林丹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为数不多的一张名片。现在的林丹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全满贯”选手,他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一个榜样,平凡生活中的一份子。
逆境成就改变的因子
林建斌、高秀玉是福建龙岩一户普通的人家,与很多望子成龙的家庭一样,他们也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林丹身上。小的时候,林丹经常被母亲高秀玉当女孩来打扮,他的第一项课余活动也是极具文艺气质的电子琴。不过生性好动、无拘无束的林丹最终还是选择了羽毛球(微博)。
那一年,林丹5岁,是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每天压腿之后都会疼得掉眼泪。完成训练后,林丹还要跟在大队员身后跑步。在进福建队前的业余班中,林丹是惟一一个用左手打球的孩子,尽管年龄小、技术弱,但身体素质很好,比赛成绩总是排在前面。
与很多同龄人不同,在那段大多数孩子最顽皮的光阴里,林丹留下的只有汗水。9岁那年,林丹孤身来到福建省羽毛球队。那之后,陪伴林丹的是永不休止的训练和比赛。林丹的妈妈高秀玉说,自儿子进入福建队后就很少见面了。自离家到了福建少体校后,林丹便开始喜欢给家里打电话。林丹那会儿不适应宿舍生活,每天晚上都会哭一场,有时训练后也会流泪。他开始想念家里,便时常给家里写信。后来队里装了电话,林丹便一直打家里的座机,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成长过程并不那么顺利
1995年,林丹拿到了全国青少年男单冠军,随即被解放军队挑中。那一年,林丹12岁。
从少体校到福建队,再到后来的解放军队,林丹永远是队里最优秀的一个,所有教练都喜欢这个有着超强爆发力和身体素质的队员。3年后,林丹上调进国家青年队,但淘气的个性以及在亚锦赛中的消极表现让他吃了苦头,林丹被退回省队。一年后,林丹重新杀回国家二队。当时国家队有个传统,打不上一队的队员只能住地下室,进入一队后方可安排进国家队宿舍,林丹为此没少在地下室过日子。这样的日子熬了两年。
2002年,林丹在汤姆斯杯以及随后几站公开赛中皆是首轮出局,“林一轮”的外号就此被叫开。一番坎坷后,林丹晚上时常加练,在随后6站公开赛中拿到5个冠军和1个亚军,并有了自己取胜后的招牌庆祝动作——行军礼。2002年8月22日,林丹首次登顶世界第一。2004年全英锦标赛,林丹战胜偶像皮特·盖德夺冠,世界排名进一步巩固。也正是在那场比赛后,林丹被国外媒体称为“Super Dan”(超级丹)。
“我的成长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我觉得其实是一件好事。当你战胜困难的时候都是对自己提高的过程,所以我觉得也挺好的。”多年以后,林丹悟到了其中的辛酸,“我相信将来有很多运动员在朝着这个梦想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他们都能坚持过来。”
坚持做自己成就全满贯
雅典奥运会前,林丹已贵为世界第一,风头一时无二。不过等待林丹的是一个无法再糟糕的结局,过度的“雄心壮志”让他彻底迷失了自我。雅典失利后,他甚至听到“奥运会”三个字就有些头皮发麻。一段时间后,林丹意识到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无所谓,真正的改变还是要靠自己,“我只想做我自己,有人说我狂妄,但这不是我内心的欲望。”在教练和家人的帮助下,林丹重新走了出来,进入北京奥运会备战周期。
2007年,时年已65岁的老帅汤仙虎回队执教林丹,一年后,林丹在北京奥运会战胜李宗伟赢得金牌。2010年,林丹在广州亚运会再一次战胜李宗伟,史无前例的大满贯就此诞生。“没有生活中灵敏改变的态度,就没有赛场上灵敏的技术。不管别人怎么看林丹,我就是金满贯,我赢了!”
“如果连续参加三届奥运会,对一名运动员来说是无上的荣誉,这说明你在这十多年中一直保持着好的状态。”林丹渴望伦敦之旅,那将是他的第三次奥运会。不过对已成就全满贯的林丹而言,伦敦只是“改变”的一站。
9岁进入专业队起,林丹的羽毛球生涯整整过去了二十年,如同李宁“让改变发生”的口号,林丹用坚持和努力换来了成绩和尊重。“其实‘让改变发生’这句口号不止是针对所有的运动员,更多的是针对所有的老百姓,所有普通的人。无论他们从事体育还是从事另外一项工作,都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平凡的一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义便在于此。”林丹始终坚持“灵敏改变做自己”的生活态度,他也渴望用这种态度来影响周围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够像他一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一点一滴的改变。为了自己的梦想,变成熟、变坚强、变勇敢。
本报特约记者 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