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英国队的奥运比赛中,王治郅用一记底线突破后的单手劈扣,结束了自己国家队生涯。出场25分钟,得到全队最高11分外加5个篮,这是35岁的王治郅作为球员,给国家队最后的贡献。
同一天,另外一个小组,吉诺比利领衔的阿根廷队也大比分落败。和王治郅出生于同一年份的吉诺比利,同样带领着国家队的一群小弟,征战自己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不同的是,小组赛3胜2负的阿根廷轻松出线。
时间回到1996年,年仅19岁的王治郅第一次入选国家队,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帮助中国队击败阿根廷,晋级八强。那时候,吉诺比利还只是阿根廷一家普通俱乐部的普通球员,国家队的大门还未向他敞开。
尽管在球队中,2.13米的王治郅,还是胡卫东、刘玉栋和孙军等黄金一代身边的“小弟”,但他轻盈飞快的跑跳,柔和的手感,以及蝴蝶穿花般的脚步,让国家队如获至宝,也让NBA垂涎三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王治郅,用场均11.1分、5.6篮板和2.9次盖帽,成为美国各大媒体争相议论的篮坛新星。那时起,他被赠予“追风少年”的绰号。
1999年,两名外籍球员的名字赫然出现在NBA的选秀大会上,王治郅和吉诺比利,他们在第二轮分别被小牛队和马刺队相中。然而,两位球员的命运,和他们所在国家队的实力,在三年后出现分水岭,走向地球的两端。
2002年,王治郅因滞美不归被国家队开除,中国队也兵败釜山,丢掉亚锦赛冠军;而吉诺比利则带领阿根廷队击败梦之队,并最终获得世锦赛冠军。
最近几年,中国篮球界经常将中国队和阿根廷队进行对比,一支16年前和中国队实力相当,甚至略逊与我们的阿根廷,经过2002年的蜕变,一跃成为世界强队,不免让中国球迷嫉妒。关于两支国家队的差异,从王治郅与吉诺比利两名球员的经历,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姚明说,大郅退出国家队,将是一个时代的终结。王治郅则对这种“终结”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解释,他说,“我们那代球员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如果说一个时代的终结,只能算是计划经济体制培养的最后一拨球员。”
在计划经济体制培养时代,球员一旦入选国家队,成为所从事项目的领军人物,不得不充当该竞技项目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旗手,便失去了大部分的自由,这个项目也不会有长期的发展规划。身不由己的苦楚,姚明、王治郅和刘翔都有体会。王治郅为国家队服役的16年,恰恰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业余体校走向衰弱,篮球俱乐部市场化还未形成的16年。俱乐部和国家队追求短期利益,球队长期发展规划中断,造就了一批天赋上佳,但基本功不扎实的球员,最终使得国家队在伦敦创造历史最差战绩。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培养的最后一拨球员,希望王治郅退出国家队,能够带走那个时代的顽疾:还球员自由,给予球员更多的选择的权利。最后,以王治郅的一句忠告结尾:“男篮应该去制定缜密的计划,包括年轻球员的选拔、联赛的改革等等,现在联赛发展得还不错,但浮华背后希望有本质提高,希望更多的年轻球员能够涌现出来。” (吴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