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集体球类项目何以风光不再

  本期主笔 黄一可

  虽然强大的中国奥运军团天天都有金牌入账,甚至除了6大传统优势项目,在游泳、击剑等项目上也取得了突破,但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中国的集体项目依然难有惊喜,不仅足篮排三大球,其他的集体球类项目也只能“望牌兴叹”。中国人在田径、游泳等项目上都先后取得了突破,为什么偏偏在球类集体项目上永远只能扮演“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总局提出了重振三大球的口号,但在伦敦,这样的预期与现实反差实在太大了。男女足、男排连去伦敦的资格都没有,去了伦敦的也不争气——男篮排名倒数第一,女篮、女排无缘四强。去年刚夺得世锦赛银牌的女子水球、上届奥运会亚军中国女曲均无缘四强。在最需要智慧和协作的集体项目中,中国选手均表现出差人一截的水平,教练们纷纷抱怨选不到人,再加之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与西方强手的差异,造就了今天的局面——连临场爆冷的机会都很少。

  可以肯定的是,利用举国体制去抓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个人项目,很容易出成绩。但集体项目特别是三大球项目,如果没有群众基础、广阔的市场和宽广的选才面,即使在短期内出了成绩也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比如女足,在欧美远未重视这个项目前,中国提早起步并涌现出孙雯等一批精英,但由于女足运动在国内根本得不到推广,当获得奥运会银牌的那批明星队员先后退役后,无人可用的中国女足连亚洲出线都困难了。中国男女篮,长期都依靠一两个大个子球员打天下。集体项目要想发展,怎么可能只寄希望于某一个天才的横空出世?在世界革新趋势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却依然在故步自封、原地踏步——这是中国所有集体球类项目必须反省的一点。

  集体球类项目要发展,需要群众基础和市场普及,但这些最终取决于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在中国,家长和孩子都以读书考大学作为第一选择,传统教育模式的偏差,以及专业教练与场地设施的严重缺乏,导致集体项目的基数人口始终提不起来,相比于那些不太需要人口基数与市场认可度的个人项目,这一点尤其致命。金牌主义和功利思想,导致体育职能部门更倾向于狠抓个人金牌项目,却不愿意在收效较慢的集体项目上搞系统工程。

  集体球类项目的翘楚,全球范围内要看美国,在亚洲要看日本。尽管美国人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而日本人讲求团队协作,但两者的共同点是,集体项目均深受国人追捧,从中小学校到高校,从个人社团到体育协会,永远保持着一股民间热潮,也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项目的选才面,并拓宽了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在起跑点就输了一大截,指望中国集体项目在选才人数的绝对劣势面前还有超水平发挥,这太不现实了。

  按常理,职业联赛应该是集体球类项目蓬勃发展的助推器,但中国的联赛却始终无法实现真正的职业化。虽然CBA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只能靠外援撑门面,并未对提高中国男篮水平起到多大作用。而排管中心主任徐利的一席话,更令人瞠目结舌:“我们从来都没有说中国排球联赛是职业化的联赛,我们仅仅是在专业队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根据中国排球的实际情况面向市场,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操作这个联赛。”在领导者如此落后思想观念指导下,中国女排想始终保持在强队行列,中国男排想在亚洲重新崛起,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三大球尚且如此,其他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集体球类项目,最多只能保证国家队组建而已。没有肥沃的群众土壤,没有良性循环的联赛,集体球类项目成绩的大面积滑坡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篮球新闻专题 |奥运会排球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