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划艇中国记者仅四五个 班车80分钟阳光太杀伤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11日01:31  中国体育报

  “客串”皮划艇记者不容易

  本报特派记者 刘小龙

  从未参与过皮划艇比赛的报道,伦敦奥运会上,记者“客串”了一次皮划艇记者,真心体会到皮划艇记者的不易。

  8月9日,中国皮划艇队分别在男子双人划艇1000米和女子双人皮艇500米的比赛中闯进决赛,由于比赛在当地时间上午九点半就开始,而皮划艇比赛的伊顿多尼水上中心距离记者的酒店有长达80分钟车程,记者不得不在早上六点钟便起床,搭早班车前往赛场。

  伊顿多尼位于伦敦郊区,风景优美,牛羊成群,附近有英国最为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不过这都不是记者关注的重点。班车到达后,记者又被志愿者指引搭另外一辆区间车,十多分钟后才到了主赛场。本想在新闻中心找一个位置,没想到新闻工作间的三百多个座位早就已经被占满,大部分是欧美国家的记者,中国人的面孔大概只有四五个。在中国并不是特别受到关注的皮划艇项目在欧美大受欢迎。

  无奈,记者只能到赛场露天的媒体区找位置。这里很冷清,上百个座位上仅有十几个记者在工作。当天的温度虽然不算高,但头顶上的大太阳直射下来还是很有杀伤力。

  由于记者席上的椅子长时间暴露在太阳照射下,面上的温度几乎都可以摊鸡蛋了。坐下之前,你不得不先用伞给它遮一会凉,等温度降下去。坐定之后就最好不要再起来,因为只要被阳光照到,它的温度马上就会回升。记者没有遮阳的专业装备,只能把自己的雨伞拿出来,一边用脖颈夹着伞,一边用腾出来的两只手敲键盘。

  另外,由于记者席距离混合采访区比较远,中间还要过一座桥,每场比赛结束之后,记者都要赶紧从记者席的二楼下来,一路小跑冲向混采区,一场比赛的两个来回下来,身上的衣服都要湿一次。“做皮划艇记者真是太不容易了”,记者心想,好在看比赛时兴奋的心情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轻松多少能够冲淡这种辛苦。

  (伦敦8月10日电)

  三天新友若故交

  本报特派记者 史明

  烈日下,今天的伊顿皮划艇赛场,来了几千名观众,但几乎看不到黄皮肤的人,因而,来自中国湖南的罗小姐,便显得格外醒目。

  说来,她与中国皮划艇队的“认识”刚刚3天,但已成为他们的忠实粉丝。

  罗小姐在中国的大学毕业后,到英国读研,半年前被一家律师事务所聘用。她从网上订到多场赛事的票,其中就有今天皮划艇的,55英镑一张,合人民币550元。但她把票送给了同学。为什么呢?

  原来,前几天在街上,几位中国人用汉语试着和她说话,向她问路。后来,她知道他们是来自祖国的中国皮划艇队教练。他乡遇亲人,罗小姐感到异常亲切,她主动为他们当翻译,陪他们买东西。很快,她就和中国皮划艇队的教练成了朋友。新朋友请她来看今天的比赛,她也很高兴能现场为中国队加油。

  一多半儿的半决赛比赛结束了,中国队还没有人进明天的决赛,不过,罗小姐却依然笑颜如花。记者问她为什么?她反问:为什么有为什么?参加奥运会就是为金牌吗?拿不到金牌就什么都不是了?您看,这满场(看台)有中国人吗,全是欧美人,这是他们的强项,我们能够打进奥运会和他们一块比赛,不已经很了不起了吗?干吗非得就是金牌?反正我觉得中国队比得不错。

  前几天,记者在地铁上受到过两名中国留学生类似的“教育”,今天又复读一遍,挺好的——因为有这么多海外学子越来越深悟奥林匹克精髓。

  (伦敦8月10日电)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皮划艇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