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新
每届奥运会总会有让人感动的故事,只是让人感动的方式不同。
当李雪英加油夺得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53公斤级的金牌时,他的65岁的老父亲李相民就在现场观众席上默默地注视着她,两眼泛着泪花。父亲虽然来到了伦敦,但是却不敢打扰女儿,不敢和她见面——— 事实上,他们父女俩已经两年没见了,因为备战奥运会的女儿没有假期,而且也不能被外界干扰——— 也毫不留情地将这位亲生父亲包括了进去。
更悲情的是蝉联三届奥运冠军的吴敏霞加油。这位小姑娘身上的荣耀已经直逼伏明霞、郭晶晶,但为了让她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比赛,外公外婆去世的消息一直被隐瞒,母亲8年前就患上乳腺肿瘤并化疗也一直保守着秘密。
这让人联想起曾引起巨大争议的一则高考新闻。安徽芜湖考生沈飞走出考场,迎来的不是轻松假期,而是母亲12天前已因车祸去世、父亲仍躺在重症病房的噩耗。为让他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学校共同编织了一个谎言。无独有偶,18岁西安考生刘庆也是考完才知道她爸爸两个月前已突发疾病去世,家里人一直隐瞒着,同样是怕“影响高考”。
在重大的生活、事业节点上,碰到了人生重大的突发事件,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似乎每一个选择都有足够的道理:选择隐瞒,是为了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跌倒在一个重要的门槛上;但也有不少人持“高考年年有,父母去世了,最后一面没看到,就算考上清华北大,也是一辈子的遗憾”这样的观点。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歉疚心理,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身为一名运动员,如果碰到“忠孝难以两全”的极端情况,又该如何做出艰难的选择呢?
让我们来听听一位获得新闻界最高奖——— 普利策奖的南非摄影记者的故事。不少人都记得一张反映非洲贫困苦难的著名图片《饥饿的苏丹》:一个头大身小、骨瘦如柴的非洲儿童路上匐匍,几乎失去了前进的力量,小孩子身后有一只秃鹫虎视眈眈,耐心等待小孩的生命终结,作为自己的一顿美餐。这幅照片的作者是凯文·卡特加油,他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但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指责:为什么不丢下相机而给那个快饿死的孩子一壶水、一块面包?为什么不救那个孩子于死神的镰刀与秃鹫的喙爪之下?
凯文·卡特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记者,捕捉新闻也是他职业精神的体现。当时非洲殍尸遍野,到处都是死亡,他能直接给这个孩子的援助不过是杯水车薪,而他作为新闻记者将这一切如实传达给外界,也许间接会给非洲儿童带来更大的帮助。但这一切理由也没有能使他在获得普利策奖后感受到成功和快乐,仅过了3个月,警察发现他在自己的车中自杀身亡,并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电视记者为了自己的机位竟然让营救人员让开,主持人冲进手术室对已消毒完毕即将手术的医生进行采访等。表面上看,记者是履行了新闻采访的职责,但却违背了救死扶伤的人性。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有一句名言:“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其实不仅仅是记者这一个行业,当职业要求与人道主义两种价值观出现抵触时,都应该遵从于更具有普世价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