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伦敦奥运会> 中国备战> 其他> 林清峰男子举重69公斤级> 正文
本报特派记者 王白石
到英国伦敦采访奥运会一周有余,从陌生、新奇、焦虑、担忧、不平,到渐渐有了一种明显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中国感觉”。
早在出发前的一个多月,国家体育总局就召开了一次采访伦敦奥运会记者会议。会议发放了一本厚厚的中文版“2012伦敦奥运会媒体服务手册”,我也按照要求提前做足了阅读的功课。手册详尽地介绍了从媒体注册、住宿、通讯、交通、安检到比赛日程,可谓周到、细致。只是有一些“特权”规定让人看了心里不是太舒服,在关于运动员比赛结束后在混合区接受媒体采访的限定中写道:所有E类(文字记者)注册记者都能进入文字记者采访区,但只有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英国国家通讯社除外,将优先享有专属区域。换位想想,看了这明显的歧视条款会怎么想?
尚且抛开这些烦恼,不可忽视的是,当下泱泱华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在世界占位的重要,以及对世界的贡献,发达国家对我们构成的依存度愈加增强,这种不争的中华实力,真真正正地展现在了体育竞技上,伦敦奥运就是一个明证。从2008北京奥运“无与伦比”的举办和奖牌第一的排名,CHINA,中国的形象已植根于世界。如果那是因为在主场,缺乏说服力,同在客场的伦敦,3天9金,遥遥超越美国、英国、法国这些有着“优先享有专属区域”的国家,名列榜首。
在有着“大不列颠、日不落”之称的英国,傲慢的伦敦人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学会了“中国、北京、你好、谢谢、再见”。无论你走在伦敦的赛场、街头、地铁,还是商场,伦敦人会非常主动热情地与你打招呼,用你听着并不熟练的一两句中文。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新建的大购物中心,最显眼的广告宣传区,只有两个广告条幅,一幅是中文写的“伦敦欢迎你”,一幅是英文的,从三楼顶棚一直垂到一楼。只要你走进伦敦商场的任意一个柜台,一定会有中国人,或会说中文的英国人前来迎接你,帮你购物,你大可不必担忧语言问题。翻看一下从服装到日用百货用品的标签,几乎都是“Made in China”,据定居当地的朋友介绍,伦敦的大品牌商场,近年来奢侈品购买最多的要数中国人,因此各柜台都安排了懂中文的人值守。
身处伦敦,异国他乡,作为中国人,一种被尊重、被看重、被羡慕的美好感觉潜滋暗长,从表象到骨子里,到心里,描述不清楚。被尊重,源自于有实力,“中国感觉”真好!
(本报伦敦7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