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界发展多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对于不同的体制模式,各国都应有所借鉴,而非全盘否定。”近日,《北京日报》一篇名为《举国体制是好体制》的报道引发了热议。
同意者,认为举国体制确实有其合理性;不同意者,则认为举国体制已经过时,必须废除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举国体制呢?
莫将举国体制一棍子打死
环球时报:反对“金牌至上”以及批评举国体制都有一定道理,但把它们极端化,装扮成社会的主流意见和愿望,就荒谬了。把举国体制一棍子打死,硬说它是中国“政治弊端”的突出表现,这既反历史,也反现实,毫无客观性。它们说到底是些哗众取宠的口号。
北京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价一种体制优劣,光靠嘴上说说不能服众,最根本的还是要拿事实说话。以竞技体育为例,哪种体制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创造好成绩,帮助人类挑战极限,这种体制就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相对薄弱,要在体育方面迎头赶上,必须充分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举国体制是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选择,而且已经为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去空谈什么举国体制劳民伤财,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大国,实在有些混淆视听。
陈忠和:举国体制还是最适合现在基本国情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我想今后的工作也主要是这个方面。当然,会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巩固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等等,但这要有大的体制方针的配套支持才行,所以说,改变目前模式不是一个部门、几个部门所能做到的。
小丸子神功附体:当看到国旗在世界赛场升起的时候,我相信任何这国家的人都会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朴素的感情中国人有,美国人有,大家都有。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没劲。
欲瓦解举国体制,先打破“举国关注”
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一直深受舆论诟病,但在过去,它有着某种正当性与合理性,它契合着那种发展情境和集体心理。这种举国体制在赢金牌上确实很有效率,也滋养了国民一度渴求的民族荣耀感。但时至今日,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需要大变革了。而瓦解这种举国体制,就应该从打破奥运的“举国关注”开始。
当奥运仅仅只是体育新闻,体育回归了体育本身,人们不再需要“金牌证明”的时候,没有了“举国关注”的舆论支撑和心理依赖,举国体制就失去了“举国”的理由。
薛涌(学者):“举国体制”在越流行的项目上表现越差。比如田径的热门项目和足球等等,中国运动员很少有所表现。刘翔可以拿跨栏金牌,但是中国培养不出一个百米能进决赛的选手。而在商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上,即使把苏联东德算上,“举国体制”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表现。直到冷战末期,篮球、网球、拳击、足球等等项目,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选手基本都是不参赛的。其业余选手大体也能和“举国体制”的专业选手维持同一水平。
俄罗斯是在“举国体制”被突破后,才迎来了网坛明星辈出的时代。换句话说,“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于以快马和人家的中马或慢马比赛。真到了和人家的快马较量时,就不太行了。
金牌多了,大家才开始反思
黄健翔:反对举国体制,不是反对保留优势项目的小体系,比如乒羽射击举重体操跳水。但是,全盘举国无用无益,且效果不佳,危机早晚爆发。不妨将基础项目主流项目放开,把经费用于学校体育的恢复和健全,让体育回归教育,让子孙更健康,更多青少年接触体育运动,在普及基础之上,去海量的青少年当中发现人才、再行提高。
349是我:国富民强才是真正的举国体制。
六点蓝天:我们对举国体制的过去应该持肯定态度,但对其未来的发展,却应该持否定态度,对其不断改革,直至废除。
远人不服修德来之:奥运会得到的金牌多了以后,大家才开始反思;要是一块都没有,就不会有人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