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伦敦奥运会> 中国备战> 其他> 刘翔110米栏意外摔倒被淘汰> 正文
这些日子,一个特殊的奥运群体越来越拉风了。韩乔生在叶诗文的新闻发布会上怒斥国外记者,杨健在刘翔退赛的时候泣不成声,洪刚在林李大战之后教导我们:这正应了2200年前中国一位武将的名言,既生瑜何生亮。过一会他又及时改成了1800年前。
体育评论员是一个和体育比赛相伴而生的行业,有点像配音演员。其中的佼佼者就成为了明星,就像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那些配音大师们。当然也有一些资深观众宁可静音也不愿意听评论员解说,这也有点像那些宁愿去看原版电影的影迷。但无论如何,所有的影迷和体育迷,都是听着配音演员和评论员的声音开始的。
既然已经谈过了女排,我的年龄也就暴露无遗了,好吧我是听着宋世雄老师的声音长大的。宋世雄的解说有两个风格,一个是语速快,一个是啰唆,亲切的啰唆。而这两点又互为因果,因为内容太多,所以必须加快语速。我曾经琢磨他的评论风格是如何养成的,答案恐怕就是从广播到电视这个过渡阶段带来的后遗症。广播时代,听众看不到画面,宋世雄就只能事无巨细地把他看到的全部交代出来,到了电视阶段,这种解说风格就显得啰唆了,观众能看到嘛。当然,这并不会消减我们对宋世雄的爱戴,毕竟他的声音属于一个时代,就像默片时代的演员,伟大的卓别林。
他的两位弟子孙正平和韩乔生也继承了这样的解说风格,当然韩乔生老师后来打造了神乎其技的韩式解说风格,尽管他也很被动,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评论员的幽默与豁达。
老一代评论员的一个特点是什么项目都解说,而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的评论员出现了,他们不再那么啰唆,而更强调对比赛的解读和情感的抒发,这里面的一个开拓者是黄健翔。我最早听他解说是在1995年的美洲杯足球赛上,他对玻利维亚队队长埃切维里的一段独白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希望玻利维亚走得更远,只为了我们能够欣赏埃切维里的表现。”不管他后来有多大的争议,他不同以往的解说风格一下子就征服了我。
从黄健翔开始,个性化的评论员越来越多,比如说我最欣赏的解说足球的贺炜和解说排球的洪刚。尤其是洪刚,他的解说有时候酷到了极点。比如一次解说网球:镜头给了看台上观众的一些特写,看上去都是名流,但是我一个都不认识,请原谅我的沉默。还有一次深夜解说雅典奥运会女排:能熬到现在的观众都是资深球迷,恐怕不需要我的解说了,大家安静看比赛吧。然后真的就不说话了。
为了加强专业性,电视台还邀请了一些嘉宾解说员。这里面最令人尊敬的是张路老师,最招人稀罕的是郎平,尤其是这届奥运会。郎平解说一点不客观,喜怒溢于言表。对方发失误一个球,郎平:太好了,哈哈哈。王一梅跳发球失败,郎平:跳不起来就别跳了,站那发吧。
我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语录,是因为他们都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瞬间,对于自认是资深体育迷的我来说,专业性已经不是我的主要需求了。幽默的表达和情感的倾诉是我更愿意接受的,就像我希望我的评论写出你们的心声一样。什么叫知音?什么叫共鸣?什么叫于我心有戚戚焉?能说出你心声的评论员,你无法不欣赏他们。牛角(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