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拿不到第一又怎样

  伦敦奥运已近尾声,中美金牌榜首之争基本没有悬念,中国只剩三四个夺金点,美国还有七八个。

  有一点遗憾,但根本上说没有什么,如果将此视为失败或者灾难,那是认真过度。我看到媒体对魏纪中老先生的专访,魏老说,现在是中美文化软实力的全面竞争,中国在其他方面还远远不及美国,只有奥运会能争一争,所以格外重视。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金牌数量连体育文化都代表不了,只代表竞技运动水平。文化的真正影响力在于其蕴含的价值,而非产品数量,美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文化产品,但欧洲人还是认为美国缺少文化。

  仅就竞技运动水平看,第二也并非不可接受。北京奥运会不能作为参照系,东道主有巨大优势,每届奥运会都如此。未来许多届奥运会,金牌总数可能还是中美之争,谁第一都不意外,全面压倒美国的想法太天真。

  并且从竞技运动的可持续性看,中国有可能在数年后迎来一个低谷期。这是由两国的体育机制决定的。美国的竞技体育建立在群众体育的基础上,体育是青少年的基本需求,特别热爱的就走上竞技体育之路。中国的竞技体育基本和群众体育脱离,许多学校连体育课都不认真开,然后关一批孩子起来进行专业训练,热不热爱很难讲。未来家长的观念会变化,可能不会送孩子进严苛残酷的专业训练队,现在就已经出现举重、体操、跳水等项目选不到苗子的情况。

  北京奥运会金牌战略的成功,让本已快被批倒的举国体制重又恢复自信,很多人为举国体制辩护。这跟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国有主义抬头趋势如出一辙,只重眼前利益,非常短视,本质上是改革的倒退。更糟糕的是因此出现的思想上对政府包办一切的迷信,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垄断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长此以往,社会的活力会越来越匮乏。表现在体育领域,金牌数量越来越多,大量体育经费被用来制造金牌,普通人分配体育资源的比例就会降低。

  许多普通人丝毫不分辨国家与政府、国家与官员、国家和人民的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连块运动场地都找不到,只能在弥漫着汽车尾气的马路上跑步,却为投入不成比例的经费制造金牌雀跃不已,被人洗了脑还不自知。有的人看到拿多了金牌,兴冲冲地谈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我觉得这个问题现在还太超前,我们算什么体育大国,除了专业训练队,体育人员、公共体育场地、青少年体质等,哪一样能跟发达国家比?

  谁会讨厌自己国家的运动员拿金牌呢,人们讨厌的是为了金牌不顾一切的劣质体育思想和体育发展方向。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金牌榜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