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8日,刘翔首夺奥运冠军。同一天,女排在雅典登顶。 2012年8月7日,刘翔职业生涯第二次折戟奥运首轮。同一天,女排在伦敦无缘四强。
上世纪80年代,刘翔出生。同一个年代,女排因“五连冠”一炮而红。她们,才是第一代“全民偶像”。女排情结,始于彼时。持续了近30年的激情,在最开始追逐女排的那批人心中,并没有因女排战绩的起伏而改变。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女排情结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收录了几个不同年代里,人们与女排的种种交集,并将它们还原为几段故事,但愿你能从中找到共鸣。
1986年9月13日
捷克世界杯,中国女排五连冠
新化人都想找熟人去体育局看球
从1981年夺得世界杯冠军,到1984年夺得奥运会冠军,再到1986年夺得世锦赛冠军,完成五连冠,中国女排成了那个年代的体育图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民偶像”。
电视机在新化这座县城还是稀罕物,县体育局的电视房,成了不少人找熟人也要挤进去看球的地方。
29岁的刘小芳,女儿刚刚出生几个月,眼看着街坊邻居都往体育局里跑,免不了“眼馋”。她是县里排球赛上的“球星”,这样的场面怎能错过。可是,丈夫开车去外地进货了,刘小芳一个人在家看孩子,实在走不开。
直到现在,刘小芳都要和女儿开玩笑:那时候真恨不得把你塞回肚子里去。每到这个时候,丈夫总是得意一笑:“闺女啊,你妈妈当年可是有好多人追的球星,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我的魅力啊。”
1997年
郴州,顶着女排光环的厨师帽
等了4年,才第一次见到女排
这一年,高军找到了一份工作——去郴州女排基地当厨师!
对于有着女排情结的人来说,女排基地是个神奇的地方。从1979年基地建立到1988年,不到10年里,女排7次到此集训,经历了一段辉煌的“五连冠”。
对于高军来说,给女排做菜,是一份神圣的工作。
“到单位那天起,我天天盼着女排什么时候来集训,只有真正让女排吃到我做的菜,才能名正言顺地说,我是女排基地的厨师。”高军曾在一次采访中告诉本报记者,那一等,就是4年。
上世纪90年代的女排一度陷入低迷,有人说,那是因为她们从1988年到2001年都没来过郴州这块福地。
2004年
雅典奥运会,女排力克俄罗斯
85后的美梦,被女排迷父亲惊醒
2004年8月28日晚,长沙,闷热。
16岁的李芮无暇享受她的暑假,用她的话来说,“心理还停留在高二,身体却已经坐进了补课的教室”。奥运会的比赛想看看不得,简直是一腔鸡血打进了冰箱,循环着每天6点起床、1点睡觉,其余时间扑在课本的日子。
这天晚上,李芮梦见自己被父亲从一堆数学书中揪了出来——实际上,她就是被揪了出来。“女排决赛打到最后一局了,莫错过!”李志武想起当年的举动,有些不好意思:“这也算是我对女儿的素质教育吧。”
自称为球盲的李芮,还是记住了那天以及后来的几个细节:周蕊蕊的腿真长;俄罗斯的教练好凶;第二天上课迟到;女排的话题在课间休息并没有引起太多反响。
2012年
这样聊排球的父女不多见
主要是看女排的年轻人少了
8月3日晚,身在长沙的邹婕专门抽空回了趟家。她和父亲邹建明约好了一起看中韩女排之战。
在邹婕印象中,只要有女排比赛,只要她在家,父亲总是拉着她一起看,“所以对长辈们的女排情结,我是懂的。也许,这是他们对自己青春岁月的回忆,就像他们现在还唱着苏联老歌一样。”邹婕说,她自己也是个女排迷。
这一天,父女俩在饭桌前一坐就是两个小时,邹建明一边看着比赛,一边吐着鱼刺,一边叹气。邹婕摇摇头:老爸,你太激动了,又不是决赛。
■专题采写 记者 吴名慧 陈普庄 见习记者 邓洁星 实习生 叶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