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直播间,感谢各位的关注,我是主持人松涛,每隔四年对于全世界热爱体育的人来说,都会迎来一个非常酣畅淋漓的夏天,就像今年的夏天,欧洲杯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已经进行到决赛了,而一个月之后,伦敦奥运会的大幕也将拉开,这是全人类的体育盛事,也在此时,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落成了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并且全面向公众开放。今天我们请来两位嘉宾,第一位是《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第二位是清华美院教授、奥林匹克宣言广场主设计师邹文教授,这二位和我们一起聊聊奥林匹克宣言和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和我们都很关心的奥林匹克精神等等这些问题。
首先,娄社长,“奥林匹克宣言”这个名词,我们之前听到的好像并不多,我们后来查了资料之后知道这是在一百多年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刚刚开始发起的时候,顾拜旦所提出来的,但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好像没有人说奥林匹克宣言是整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祥的一个很重要的纲领,好像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才正式由《文明》杂志提出发表的,并且是以中、英、法三种语言向全世界首发,是这样吗?
娄晓琪: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是所有的人都非常熟知而且喜欢的,但是它究竟怎么起源,现在我们的奥运会就是现代奥运会,我们要追溯到1892年11月25日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当时他还很年轻,在法国索邦大学的一个演讲,他的演讲提出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从现在我们回顾历史来看,其实它就是现代奥林匹克的起点,因为顾拜旦提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而且他不断的奔走,希望大家支持他,推动成立了高级奥委会,然后又第一届奥委会,第二届奥委会,一直到今天对全世界对青年来说是盛大的节日,这时候大家越来越多的开始回顾奥林匹克究竟怎么起源的。为什么称顾拜旦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在现代奥林匹克一百年的时候,国际奥委会(微博)(微博)和国际社会都在回顾我们的奥林匹克走过了一百年历程,究竟怎么走的,开始找这个起点,当时不断发掘,发现起点是奥林匹克之父曾经有过著名的演讲,而且第一次系统综合的分析了当时欧洲和世界的情况,正式提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在那以后奥林匹克发展逐步到了今天,他这个著名的宣言随着当时演讲以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一战二战的发展就没有公开过,只有当时在现场的人和了解的人不断传播,他接触到的人知道他那个著名的演讲,这也是在现代奥林匹克一百年以后,国际奥委会正式命名为奥林匹克宣言。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故事,而且奥林匹克发展越来越丰富到了今天。2008年1月1号在全世界都在争奥林匹克宣言首发的时候,被国际奥委会确定在中国北京由《文明》杂志6月1号向全世界发布了奥林匹克宣言的全文。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全世界对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也越来越理解,这样国际奥委会有一个新的创意,同意让奥林匹克宣言从北京传向世界,那就要有一个固化的形式,这样就诞生了奥林匹克宣言广场的设计、创意,以及它的实施,6月23号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非常美丽的环境下建成了。
主持人:很多网友可能觉得对于奥运会来说,像现在希腊的圣火采集场,包括古希腊的竞技场等等,可能他们会觉得这是奥林匹克很重要的发源地,也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精神所在,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非常强调奥林匹克宣言呢?其实正如我刚才所说,奥林匹克不是这一百多年来才有的我们所谓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此之前古希腊已经有过几百届的运动会了,但是奥林匹克宣言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发源的一个总纲领性的宣言吧。所以,对于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能发展到如今的程度这样一个非常繁盛的景象这个宣言是功不可没的,也是很明显的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我想问一下邹教授,您觉得我们设计这样一个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对整个奥林匹克精神的推行等等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邹文:首先这个宣言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奥林匹克的制度,实际上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个最核心的文字阐述。这个宣言在一百多年来,它的流传方式受以前传播的影响,它基本上都是流于文本,甚至这个文本有很长的时间失落了,失传了。到了现在这个宣言就应该有一个很完美的升华,就是要从文本的案头阅读变成场景式的阅读,所以,在奥林匹克公园里正好给了这么一块地方,就是把宣言寻找一个最好的载体,然后把它呈现在这上面,以中、英、法三种文字,法文在前面,最早顾拜旦是法文发表的,中文居中,三种文字的宣言以很大的环形弧碑的形式用青铜镌刻出来,以往对各种重要文献的表达方式上这也很少,因为它总字数很多,加起来有三万多字。
这个形式本身就表现了我们对宣言的尊重,从以前的案头阅读变成了场景阅读,让阅读者从以前的有距离的或者被动的接受变成融入环境中的一种主动的欣赏,你在进入广场的时候可能不是一个读者,只是一个游客或者是一个观光者,但是你一进去以后发现了这个宣言,这个宣言本来是很严肃或者很正经的,不是说你休闲的时候阅读的,可是在你休闲的生活中,在你日常常态的设备中突然发现这样一种神圣,你阅读,我觉得心情肯定不一样,一个它变的没有距离。第二它在这里面接受的感觉就会很主动。所以,当时这个宣言碑建成以后,我发现很多市民带着小孩都在那儿看这个字,有的甚至在抚摸这个字,我感觉这个宣言以一个中国的奥林匹克在北京举办以后的契机,以一种中国文本承载的方式或者载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应该是对奥林匹克的一个贡献。
因为我们宣言的方式采用了金石文化,金石学,中国文化最早叫金石,一个是在石头上的,一个在青铜上的,这两种方式铭文,中国青铜比较多的形式是铭文,用传统铭文的方式来镌刻和记载了奥林匹克的宣言。这样它完成一个很重要的转换,让这个宣言的广场在这儿不仅纪念了顾拜旦的发表,同时在广场形成以后,由于有宣言作为它的背景和一个非常好的专业环境的衬托,它也升级成一个奥林匹克历史上相当重要的新的仪式场所,这个仪式场所在一百年前它是在古希腊那儿,我们都去看过,现在每次奥运要举办的时候,都到那儿去采圣火。除此之外在世界举办了三十届奥运,没有国际奥委会在另外的地方授权再成立一个新的场所具有奥林匹克的官方的授权属性,唯独在北京奥林匹克宣言广场,《文明》杂志也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文明》杂志的光荣,得到了这样一个意识场所的授权,生成了一个非常庄严的今后奥运主题活动开展的地方,关于具体的设计待会儿我再讲。
主持人:娄社长,可以这么说,《文明》杂志是在出版商以一种很官方的,尤其是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授权,很正式的向世界公布了这个宣言,可以说是文字上的,而邹教授参与设计的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就是以广场的形式,也是很隆重很正式的,把我们的奥林匹克宣言留在了北京,留在了中国,我相信这两件都是非常神圣的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娄社长,您觉得国际奥委会为什么会把地点选在北京,选择《文明》杂志发表这样的奥林匹克宣言呢?而且还把奥林匹克宣言广场也选择座落在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呢?
娄晓琪:在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大家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是什么呢?它特别尊重历史,历史上形成了什么样的事件,产生了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在北京奥运开幕之前,我们一直做过就是北京奥运开幕之前雅典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那是第一次全球火炬传递,《文明》杂志就把全球文明火炬传递的整个历程记录下来做了一个新北京新奥运系列的第一本,这是国际奥委会过去也没意识到的,奥林匹克过去举办火炬没有走遍过五大洲,那是第一次,也是罗格担任奥委会主席以后的第一次。
实际上这段时间,罗格主政的奥委会开启了罗格推动奥林匹克发展的一个时代,《文明》最大的创新就是用圣火的形式把世界连为了一体,把这个记载下来了。在雅典奥委会开幕前,罗格和国际奥委会很多重要官员和国际上重要的人士看到这个以后大家又有一个想法,因为奥林匹克历史上一直在强调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口号。但是国际奥委会在这个过程中还在强调它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口号叫“重在参与”,就是到奥运赛场,到决赛,到奥运举办城市能参加比赛的人数非常有限,而且相对集中在一些国家,但是对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偏僻地区的孩子和青少年他没有权利,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参加,但是奥林匹克到今天是给所有的人在不同层次都能得到共同的快乐。所以,他提倡不管是在最后奥林匹克的决赛场上还是在你平时的日常体育生活当中,它都是可以共享奥林匹克的快乐。
所以,国际奥委会一直在阐释和提出不仅是最后二十多天十几天的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而且是所有的体育文化生活都是奥林匹克,但是它一直没有一种形式和载体。这样《文明》第一个出来以后,国际奥委会非常重视支持《文明》,当然在这个历史之前,奥林匹克过去没有授权过任何一个媒体以奥林匹克的名义出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出了十本奥林匹克特刊,其中包括奥林匹克宣言,奥林匹克宣言发布的时候,国际奥委会选择,版权人选择,世界很多国家媒体和机构在竞争,最后他们还是尊重历史,谁对奥林匹克发展做出过贡献,谁对未来奥林匹克的丰富做出过贡献和创新它给谁。这样《文明》提出来有效的有形的阐释了奥林匹克不仅仅是最后的竞赛,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多民族快乐生活的展现。因为这个,所以,国际奥委会才提出让《文明》首发。
首发以后就形成了奥林匹克宣言是一百多年前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和当时的那代人提出我们希望复兴像古代那样,人们通过奥林匹克寻求和平,寻求友好的交往,通过体育竞赛来沟通,来回避战争这么一个理念。现在它需要一种多元文化的发展,这时候奥林匹克宣言在北京向全世界首发了。首发完以后它缺少传播途径,更有效的不断的展现,国际奥委会就提出让奥林匹克宣言从北京传向世界,用中国特色的方式作北京建立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同时通过这个把两座不同的城市,两个不同的国家,两种不同的文化共享相同的奥林匹克理念,从北京到伦敦,再到每一个奥林匹克举办城市,奥林匹克宣言的传播都将是奥林匹克精神宣传和展示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国际奥委会明确了它的方式,而且在现代奥林匹克也是唯一提出来。这样就使过去以西方为主体奥林匹克形式和东方的民间体育和不同国家民族体育都成了奥林匹克核心的东西,这样它传播的理念和点从过去形式性的火炬传递到它精神理念和完整文化的传递从北京开始,这样开启了奥林匹克未来发展的新的纪元。实际上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也是一个新的梦想,而且随着发展,几十年以后,世界各种文化的综合,奥林匹克团结友谊和平为基础的,那将展现一个更新的世纪。 其实顾拜旦当年提出这个的时候不到30岁,29岁,一般人听了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梦想,但是一百多年来,奥林匹克发展改变了世界。
主持人:对,尤其是2008年我们看到北京奥运会空前的盛况的时候我们相信了,他的梦想实现了。可以说北京也是奥林匹克宣言的一个新的传播的起点,它将传向伦敦,传向里约热内卢等等,以后每一个奥运会所走过的地方。
娄晓琪:它使以前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和以后办奥运会的城市,使两个城市和两个国家之间以奥林匹克为主线进行阐释传播和展现,这样使世界更加丰富,而且更具可操作性。
主持人:正如刚才娄社长所说,现在奥林匹克精神可能对于所有的参与奥运会的人来说,并不仅仅只是奥运会一个多月的时间,同时奥运会、奥运精神也不只是对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来讲的,对全世界的人都是非常好的精神食粮。我们设计奥林匹克宣言广场的时候是怎么考虑到让更多的人,让更多平时不是职业运动员的人来一起感同身受这个奥林匹克宣言的力量呢?
邹文:我是这么理解的,因为我跟娄晓琪博士在2004年到2008年全程的跟着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一直在做奥运文化活动的宣传,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奥运雕塑的国际巡展,一直有奥运情结。后来我从学术上理解奥运,我觉得是这样,不管是北京奥运会还是国际奥委会,它实际上都面临一个任务就是让奥运在所有它举办过的城市不要成为一个好像过去的辉煌,每个城市举办完了都要持续的把这个影响带下去,不能你这一站办完你就过去了,轮到下一站举办你就成过去时了,如果这样的话,是奥运会要忌讳的。
奥运会每个国家得到申办权就像得到一个花篮,是空
的,筹备的时候就是不断的插花,插到筹备的时候就插满了鲜花,等结束时候一朵朵鲜花又给拿走了,有可能成为一个空篮子。所谓后奥运这个篮子里最好留下很多的东西还是奥运的,也叫奥运遗产,比如我们的场馆,我们的志愿者,我们的制度方法和经验,等等。但是我觉得还应该强调每个举办城市完了以后要留下纯种的奥林匹克元素,场馆也是奥运的,跟当时奥运有关的直接元素最好留下的多一点,我觉得在北京奥运今天来看非常庆幸的一点是奥林匹克的宣言,就是顾拜旦的这篇宣言,全世界独一的唯一的就留在了北京,这使得整个奥林匹克当时我们举办过的那块地方现在叫奥林匹克村或者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往北一直推这块巨大的物化的空间里真正属于国际奥委会这一百年来很纯的基因的东西就是奥林匹克宣言。所以,这么重要的东西一定要匹配一个比较好的设计。
首先,它在整个奥林匹克的公园里它要落在一个高潮点,大家在这个观赏线游走的时候不是看了跟别的地方一样的风景就回去了,是走到这儿真正的肃然起敬的看到了奥运,看到一百年前有文物价值感的东西,他在这儿看到了,哦,当时手稿是这样发表的。这个宣言,当时《文明》发表这个的时候,国际奥委会要求他们把顾拜旦划掉删改的原稿给发了,所以,这个手稿上有他删掉的痕迹,你能看到奥林匹克思想形成,划掉的就划掉了,最后你能看到正确的在后面。你一看,划掉前他曾讲过奥林匹克不要任何赞助,划掉以后把这句话抹掉了,奥林匹克可以有赞助。
主持人:还有这样的小插曲。
邹文:所以,你可以看到原来文本的珍稀感,另外,在这个地方你肃然起敬,在园区走到这儿以后,你正想看到一个很升华的高潮的时候,不是一种地形上的概念,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概念,到这儿果然是奥运,要不然你在其他地方走着,它还是一个常态的公园的感觉,有点儿树,有点儿山,有点儿水,但是到这儿,这个地方就是在奥林匹克相当于那个水系叫龙,龙的嘴的前面有一颗龙珠,相当于这样,一过去以后,这块草地上有一块由五个同心圆组成的草地,等于这个草地没有破坏,它被五个同心圆以花岗岩相嵌,最中间有一个2.9米?2.9米方的大铜板,上面以放射状刻上了三十多个国家历届举办的奥运,三十多届奥运,中、英、法文的,他们像时钟一样汇聚到一起,中间就是五环,外面是五个通信员,中间是方的,天圆地方,中国文化的概念,世界和中国的关系,最后向心的因奥林匹克汇聚到一起。所有的人走到这儿都感觉他来自天下,最后在奥运这儿找到殊途同归的理想,背景上就是三段奥林匹克宣言的墙。奥林匹克宣言墙没有阻挡后面的奥海,你站起来再一看,上了三个台阶的时候,豁然开朗的一片水面就在你的面前。
这个广场是什么概念呢?它既成为奥林匹克公园里一个观赏的重要的景点,一个高潮点,同时它在奥林匹克公园里又形成一个观赏其他景区的看台,所以,它是一个观景台,被看又看别处,形成情景和景观上的交融。我们想体现整个奥林匹克融入中国,融入群众,融入环境,融入中国文化的东西,很西方的东西,最后以三片弧形碑体的方式相当于张开双臂拥抱,面向草坡和大陆,所有走到这儿的人进到这儿都进到奥林匹克的怀抱,中间的弧形碑上立起2.9米的主碑,上面就把奥林匹克当时发表宣言在中国首发的这期杂志浮雕化,金色的浮雕和金色的五环镶嵌在上面,周围以及后面的碑体上全部形成北京奥运常见的标志化的符号形象就是祥云,在远处和近景可以回味到北京奥运,最后又从北京奥运常见的平面的祥云变成立体的浮雕的祥云,让北京奥运的辉煌等于固化。用这样的方式不仅作为景观的设计考虑,也作为整个奥运精神延续的考虑,希望北京奥运虽然办完了,但是北京奥运奥林匹克传播的任务并没有解除,在这儿它继续还要向后面传递。所以,在那块方形的地面碑体上甚至把巴西奥运都刻上了。
主持人:也正是通过刚才邹教授这一番谈话,也非常能体现出他对奥运精神的深刻理解,所以,他设计的奥林匹克宣言广场我相信也能让更多的人像他一样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同时我想提醒各位网友的是现在在我们新浪网上在视频点播里已经可以看到奥林匹克宣言广场落成当天的落成典礼仪式的照片,我们可以从视频当中看到奥林匹克宣言广场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当然,也更希望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到现场一睹为快,来亲自感受一下奥林匹克精神所带给我们的那种震撼,同时我也觉得确实正像邹教授刚才所说,奥运会在一个城市举办过之后,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奥运会结束之后,这个奥运精神能够继续的延续下去,我想奥林匹克宣言广场的落成,包括它以一种很中国化的方式,比如我们用青铜的表现手法,比如我们用中国的篆刻,各种中国元素一起让它留在中国,也让它听起来奥林匹克明显是音译过来的四个字也有了一种中国文化的味道。
娄社长,您觉得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如何能在精神层面上更多的让奥运文化、奥运精神在中国,在北京继续的延续下去,我们还可以去做什么?
娄晓琪:奥林匹克广场它形成了一个物化形式,形成一个不断传播和展示奥林匹克文化的基点,这个过程中,国际奥委会还明确提出让奥林匹克宣言从北京传向世界,国际奥委会今天提出的奥林匹克宣言和顾拜旦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奥林匹克宣言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奥林匹克已经发展了一百年。这样我们怎么去展示和理解让奥林匹克宣言从北京传向世界,通过很多专家学者,通过一百多年奥林匹克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延展,我们创造了一种方式,做了一个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这个长卷未来是一个系统的一个系列的,但这次做一个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一,我们用现代西方过去文化的展示方法和东方文化展示方法的结合,从左侧按现代的阅读顺序把奥林匹克宣言的法、中、英的印刷体排列,然后贯穿于从西方奥林匹克起源时的体育文化一直延续到各界奥运会到这次伦敦奥运会,从右侧开始是按中国书法由都本基先生用中国书法传统的行书形式全文书写了奥林匹克宣言,它为基线展示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的中国古代的体育,四五千年中国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体育符号和元素,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包括现代奥运会开始的时候中国人的梦想,以及到近现代中国体育,以及到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体育,到中国人在现代奥运会上的出现,取得成就,到我们第一次申奥,包括记录我们曾经很痛苦的失败的场景,以及到我们新的成功,筹备、举办和向世界展示奥林匹克丰富的内涵。这样汇聚,通过中国东方体育文化的方式,以及西方体育文化的方式汇聚到中心这个地方,是奥林匹克宣言广场,这样用视觉元素和体育文化理念的元素进行一个沟通。这个长卷展开有56米长,这个在新浪网视频和图片上都有。
当时有40多个美丽的少女和外国的青年学生一起展开了这个长卷,50多米,非常壮观,这样从视觉上从左至右和从右至左都可以看,中心寓意奥林匹克理念的启动。国际奥委会提出这次是从北京到伦敦,未来是从北京到里约,是中国和巴西。这样我们还可以到美国的洛杉矶,到韩国的汉城,到日本的东京,曾经举办过的都可以把它的历史文化和它的民族体育发展和体育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样它不断的可以编织出人类最丰富最有效的,而且站在世界角度上民族文化的一个展现。民族文化为什么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时要有一个世界的基线表现方式,它表现出和平友谊团结快乐等等这种世界人类共同追求和谐世界的核心理念,这样就形成这个长卷的一个基础,这个长卷将以后在所有举办奥运会国家的大学都得到免费的赠送和所有奥运会的大家庭免费赠送,这样会有许多企业出来支持,因为这需要钱,这需要企业支持,把这些用公益的形式让所有重要的博物馆、图书馆,特别是大学能看到,能存到,使这些人员能近距离触摸和感受到,当然能到北京来奥林匹克宣言广场看看这是最好的,但是很多人来不了他可以从视觉上,如果能感触到长卷的魅力他会不断体会到奥林匹克的发展,因为奥林匹克文化发展到今天是每一个热爱和平,对文化发展,对世界有贡献的人共同打造的,他是全人类的全世界的共同财富,而且未来的奥林匹克发展也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去爱护,共同去创造,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全人类的文化的盛宴,一个交流的盛宴,一个友谊传播的平台。
所以,奥林匹克不仅仅是体育,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去年12月份给《文明》杂志十周年的贺信里他就提出《文明》准确的诠释理解了奥运精神,因为奥林匹克不仅仅是一个体育的盛会,它是文化发展融合的盛会,它是未来不断延伸的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所以,这样实际上奥林匹克是世界的。中国很有幸,《文明》杂志也很有幸,北京也很有幸,得到了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在北京建立,得到了首发,而且理解这个理念形成整个的基线,以及对未来发展,顾拜旦提出了现在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那代人在那时候能提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而且在那时候艰苦清下能推动,能让更多的人帮助和支持奥林匹克,而且一年年发展到今天,发展到如此繁盛,如此丰富,未来文化如果融合以后,我们国家也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且中国文化要与世界文化融合,奥林匹克的全球传播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且让世界各国人民来分享中国五千年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而且也是中国五千年发展中对人类文化,对世界未来的人民的文化享受做出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主持人:没错,今天这场访谈到这里基本上就要结束了,今天做完这场奥林匹克宣言广场的访谈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非常自豪,首先中国成为了国际奥委会授权的唯一一个奥林匹克宣言广场的一个地方,其次奥林匹克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参与,每一个人去宣扬,使它在所有走过的城市和将要到的城市中继续的延续下去,伸展开来,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们一起投入到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文化当中去。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二位今天的作客,我们下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