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刘翔所说,奥运会不过是一场游戏。尤其是早期的奥运会,在带给人们健康和快乐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可爱的趣事。
姿势不雅
怪的才是对的
早期的几届奥运会上,很多运动项目还没有“定形”,因此运动姿势可谓千奇百怪。不过,有些当时看来怪异的动作,后来却成了标准动作。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4月10日,100米决赛开始,在起跑线上,有的运动员直立着,有的弯着腰,有的双手摊开,唯有美国选手托马斯·伯克采用了近似“蹲踞式”的跑法,他的古怪动作招来满场笑声。不过,伯克却以12秒整的成绩夺得了冠军。后来的事实证明,伯克的起跑姿势最有助于短跑运动员出发。
理解不同
爬杆跳高现身
首届奥运会的举重没有挺举和抓举之分,只有单手举和双手举两项。英国选手埃利奥特在双手举比赛中,举起的重量和丹麦选手琼森相同,但是裁判认为他举起的姿势不如琼森漂亮,所以只给了他第二名。
在1904年第三届圣路易斯奥运会的撑杆跳高比赛中,日本选手富达依从容不迫地走到横杆下,把撑杆一端深深地插入沙堆,然后抓住竖直的撑杆爬到顶端,越过杆跳下来。裁判员们商量一阵后告诉他,应当手持撑杆加以助跑起跳的成绩才有效。富达依于是手持横杆,稍加几步助跑,到沙堆前停下,再次爬杆。
评委会最后决定不承认他的成绩,并规定撑杆跳高必须先有一段距离的助跑,单脚起跳后跃过横杆,不得使用双手交换上爬。赛后大家才明白,原来富达依是日本有名的杂技演员。
拒绝女性
顾拜旦太保守
古代奥运会不允许女性参加。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沿袭古制,参赛者也是清一色的男子。这其中,多半包含了“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指导思想。贵族出身的顾拜旦对女子参赛十分保守,他说:“在体育方面,女人最大的贡献是鼓励她的儿子创出佳绩,而不是自己去破纪录。”
第二届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运动员有1330人,其中法国、英国等国家派出共11名女选手参赛。在这届奥运会上,参加回力球比赛的法国选手布罗希和奥赫尼尔是最先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女选手;奥运史上首个女子冠军是英国网球选手夏洛特·库珀。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游泳项目向女性开放;1924年第八届巴黎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第23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允许女子参赛。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女子选手首次参加田径项目角逐……
官员疏忽
决赛多跑一圈
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由于裁判的疏忽,男子3000米障碍赛多跑了一圈。原本第二个冲过终点的选手在额外的一圈中被超越,到手银牌白白丢失。
在3000米障碍赛中,芬兰选手艾索霍洛占有较大优势。当艾索霍洛第一个跑过终点时,他发现没有横带供他撞线,裁判则在边上喊道“还有一圈”。艾索霍洛只得带着疑惑又跑一圈,并把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最终夺冠。
冠军多跑一圈,其他选手也被告知要继续跑下去。原本第二个冲过终点的美国选手迈克拉斯基,在额外的一圈中,被英国选手伊文森超越。最后颁奖时,迈克拉斯基只获得了铜牌。
赛后,很多人都觉得不对头。经过仔细检查,大会发现原来的计圈员因为病假没来,临时找来的计圈员忘了翻牌,这才让所有人都多跑了一圈。
裁判主导
一个人比决赛
在1908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上,一名英国选手与3名美国选手进入男子400米决赛,英国人哈斯维尔在预赛和半决赛中都是跑得最快的选手。
根据当时奥运会的惯例,比赛的裁判来自东道国。英国裁判担心3名美国选手采用“团体战术”包夹英国人哈斯维尔,因此沿着跑道每20米就安排了一名裁判。此外,发令员在发令前也做出警告,要求运动员不得拥挤。
比赛开始后,哈斯维尔准备超越时,遭到一位美国选手的故意阻挡,距离终点还有20米时,哈斯维尔更是被挤到跑道外边。
眼看美国人“欺负”同胞,在美国选手撞线前,英国裁判命令解开终点的拦线。一个小时后,“冠军”的成绩被宣布无效,理由是“无聊”。
两天后,组委会宣布,取消“冠军”的参赛资格,其他三人重新比赛。为了防止运动员挡道,裁判用绳子把三条跑道隔开。不过,剩下的两位美国选手拒绝重赛。在英国裁判的劝说下,7月25日,哈斯维尔一个人跑完了决赛,成绩是50秒。获得金牌的哈斯维尔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
低龄冠军
7岁摘得金牌
奥运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冠军只有7岁,这位冠军产生于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当时,他作为舵手帮助荷兰划手安东尼·勃兰特和罗劳夫·克莱恩获得男子赛艇双人有舵手比赛的胜利。
勃兰特和克莱恩是最有希望获得冠军的一对选手,不过,他们在预赛中意外地以8秒之差落后于一对法国选手。荷兰人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法国选手起用了孩童作为舵手,从而减轻了船的重量,而他们雇用的却是体重132磅的一名舵手。
勃兰特和克莱恩决定仿效法国人,他们在当地寻找合适的孩子。经过两轮筛选,他们找到一名7岁的小男孩。当孩子坐到船上时,因为体重太轻,甚至压不住舵,他们只得在舵上又绑上一坨铅块。
赛后,这名男孩舵手与两名划手一起获得冠军。不过,也许划手们过于兴奋,居然没有留下孩子的名字。当人们再找他时,怎么也找不到了。
势均力敌
摔跤变马拉松
1912年,第五届奥运会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在这届奥运会上,有两场古典式摔跤比赛竟然历时10个小时左右,把参赛选手累得精疲力竭。
轻量级决赛在瑞典人安德斯和芬兰人伯灵之间进行。比赛持续了9个小时,裁判却最终宣布平局。因为奥运会规定必须分出胜负,所以这两名选手都没能拿到金牌,而是一人得到一块银牌。
在中量级半决赛中,俄国选手马丁·柯兰和芬兰选手阿佛列·阿尔普·阿斯凯恩展开较量。比赛十分激烈,以至于两人每半个小时就得休息一次。最后,经过11个小时40分钟的“马拉松”对决,柯兰打败了对手。但是,取得决赛资格的柯兰因为体力消耗太大,放弃了决赛。另一位进入决赛的选手、瑞典人克雷斯·约翰逊不战而胜获得金牌。综合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