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专家:经济回报微不足道 奥运遗产重在展示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04日10:04  东方网-文汇报

  奥运不能只算经济账——访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高级研究员彼得·格兰特

  文学学士、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在卡斯商学院,彼得·格兰特教风险管理、商务历史、公共资产管理等课程,五花八门,而最精通的研究方向是体育博彩业,“研究成果不要放在图书馆,要能直接用在生活中。”这是彼得信奉的准则。因此,当奥运来到之际,当他对奥运经济有所感悟,他立刻学以致用,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生活中的彼得喜好板球,对于奥运项目,他也爱好甚广,田径、游泳、体操,来者不拒。“请原谅我失陪,我要赶回家看比赛。”采访完,还没来得及寒暄几句,他就匆匆作别,脸上写满了期待。

  奥运会究竟能否盈利?在开幕前夕,英国首相卡梅伦预计,在未来4年内,伦敦奥运会将为英国带来130亿英镑的收入。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也对奥运会的经济回报抱有信心。他说,本届奥运会的经济收益“非凡”。

  “遗憾的是,塞巴斯蒂安·科主席太过乐观。毫无疑问,伦敦奥运会将带来正面影响,但经济收益不足挂齿,最大的收益来自政治、社会层面。”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高级研究员彼得·格兰特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经济回报“微不足道”

  文汇报:您认为奥运会的经济收益无足轻重,主要依据是什么?

  格兰特: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研究。乔尔吉斯·卡维兹索斯和斯蒂芬·泽曼斯基教授在《国民福利与国际体育活动》中,对多项重大体育赛事进行了分析。这项研究显示,奥运会为主办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基本上是微不足道的。

  从长期综合经济收益来看,大型体育赛事的提振作用无足轻重。2002年,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也出台了一份内部报告。报告称,很难将重大赛事的预期收益进行量化衡量,重大赛事的意义在于提振民心,而非经济回报。

  文汇报:即便如此,伦敦奥运会能否刺激英国的经济增长?

  格兰特:我认为,本届奥运会对于经济的最大贡献在于伦敦东区的改造。我曾在伦敦东区进行过体育博彩业、慈善业研究。在220公顷的区域内,私人住宅区很小,大部分是二手车交易市场、废品存放站和货运仓库,与伦敦西区相差甚远。这一地区的确需要改建,使其跟上时代步伐。伦敦奥运会将加速该地区改造,而奥运场馆将造福该地区的居民。

  其次,在于旅游业的提升,这一效应将不仅限于伦敦奥运。我相信,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各国游客都达到顶峰,在他们回国后,他们将与朋友们分享伦敦的美景,这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伦敦。不过总体而言,奥运经济收益仍旧有限。

  文汇报:据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保罗·戴顿透露,伦敦奥运会整体预算为93亿英镑,这笔预算是怎样分配的?

  格兰特:据我所知,93亿英镑中2/3来自政府的直接投资,1/3来自赞助商与其他公共基金,其中体彩的投入为7.2亿英镑。

  事实上,这笔投资除了兴建体育场馆外,还有一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铁路、电力、东区基础设施改建与升级。就我掌握的数据,除了政府的直接投入外,剩下的1/3投入中,只有一半直接用于奥运场馆设施建设,其余投资集中在市政建设上。

  “奥运遗产”重在展示

  文汇报:如果经济收益并不明显,那么伦敦奥运会的“遗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格兰特:我并不想说明奥运会一无是处。在我看来,奥运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社会方面。在当今世界,很少有一项活动能在同一时间,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民聚集在一起,这是一个世界的舞台。对于英国而言,金牌唤醒了国民认同感,联合王国不同地区的国民同时为“大不列颠之队”加油,他们会暂时忘却糟糕的经济形势,忘记银行欠账,而更多地去思考这个国家的美好。我想,这是奥运会带来的政治影响力。

  其次,奥运会成为各个国家展示自己的舞台。毫无疑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给中国带来了极高的美誉。澳大利亚曾于1956年和2000年两次举办奥运会,展示了这个国家从英国的殖民地、自治领转型为一个年轻、现代、有活力的新兴国家。

  对于马德里、巴黎、伦敦等城市而言,申办奥运意在向世界证明:它们仍是世界强国,有足够的实力举办全世界最复杂、规模最盛大的活动。

  对于希望在国际社会上展示自己的国家而言,奥运会是一个最好的平台。它向外界宣称,东道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世界力量。我认为,这才是奥运会最重要的作用。

  文汇报:很多人担心赛场场馆的利用问题,如何处理这部分棘手的“遗产”?

  格兰特:据我所知,伦敦奥运公园主要有四大永久性场馆:主体育场“伦敦碗”,以后将作为西汉姆联队的主场。游泳馆有望成为游泳欧锦赛场馆。自行车馆的未来用途比较棘手,但好在英国是自行车强国,这个场馆将来应该能派上用场。手球馆将成为一个多功能体育场馆,为社区提供各项服务,并能举办中小型体育赛事。

  我最担心的是,政府能否对于这些场馆赛后的改造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这些场馆转型和利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支持,很多场馆现状堪忧。   本报特派记者 赵博

  (本报伦敦8月3日专电)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