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伦敦奥运会,中国五支球类集体项目队伍亮相赛场,其中既有国人高度关注的女排男篮,也有并未处在聚光灯下的女子曲棍球、女子水球项目。同中国奥运军团摘金夺银的优势项目相比,球类集体项目的表现不算抢眼,但也总让人牵挂。
因为其中不少项目拥有广泛的参与和关注人群,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结构中,球类集体项目受到重视,但这些项目现在的水平还处于相对弱势。
个中原因为何,又该依循怎样的发展规律?奥运会上球类集体项目的表现,让人们有了一次新的审视和思考的机会。
关注是项目发展动力
■ 职业化程度决定球类集体项目发展境遇
■ 基于市场培养人才是国家队的源头活水
薛原:如果从关注程度区分,参加奥运会的五支中国球类集体项目队伍可以分为三个档次。首先是女排和男篮,其次是女篮,然后是女曲和女水。女排和男篮受关注的原因又有不同,女排是三大球中最先在世界打响的项目,在国人心中有深厚的情结。男篮则是眼下国内联赛开展较为红火的项目。这些关注会成为项目发展的动力来源,但不是绝对的,毕竟发展脱离不了各自具体的开展条件。女足和女曲都曾在奥运会上拿到奖牌,希望能够带动起项目的普及,但现在看没这么容易。
汪大昭:球类集体项目因为娱乐性和观赏性强,易于参与,也最有可能受到商家青睐,助其实现职业化。职业化程度不一,也导致了中国三大球水平不一和三大球之外其他球类集体项目困难更大。职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越不把奥运会当回事,对中国队来说,这反倒是争取好成绩的机会。如果打不好,那只能说是自身存在问题。足球没踢进伦敦,男篮打成这个样子,还不及国内联赛中的水平。只有女排的表现还算正常,毕竟中国排球是专业化队伍,对手是半职业半业余状态。
薛原:男篮在奥运会上表现低迷,球队的风格到底如何打造?如何跟上世界潮流的脚步?这些思考都可以回归到联赛中去。作为职业化走在前面的项目,通过联赛去培养和选拔人才,是世界篮球强国的基本模式。NBA不仅培养出了“梦之队”,也为不少国家培养出了高水平选手。当然,这种“培养”完全基于市场需求,只是在客观上带动了世界篮球的发展。所以,联赛以市场为导向,有自己的发展诉求,如何同国家队的提高相辅相成,需要继续探讨。而国内女篮联赛的关注度虽然比男篮要差不少,但培养模式并没有根本区别。“为有源头活水来”,联赛就是国家队的“源头活水”。
青少年培训体系薄弱
■ 基础训练水平决定国家队的基本能力
■ 理论和理念可以加速追赶世界的步伐
汪大昭:中国球员站在那儿唬人,打起来却没有威慑力,因为青少年竞赛过分追求成绩,在选材中身体条件成为首要条件。这种教训每届奥运会都有不少,但是依然改进不大。日本男女足在伦敦奥运会双双打进半决赛,再次做出了榜样。
核心球员是队伍的领军人物,不同时期能否总有称职的中场、后卫、二传等组织者,最能反映出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有没有问题。这种位置上的经验很重要,身经百战,头脑清醒。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基础,又没有活跃的草根比赛,靠从小闭门接受专业训练,往往缺乏困境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中国男女篮在这方面最明显。一遇到欧美国家高水平对手,教练员的布置无法得到核心队员的领会和实施,拖累全队。
薛原:从2004年以来,中国男篮已经有三届奥运会连续由外籍教练带队。聘请外教自然是希望能尽快了解和掌握世界篮球发展潮流,尽快缩小同世界强队的差距。但现在看,过程仍在起伏之中。这既有外教自身水平的问题,也有中国篮球人才培养理念的问题。国家队并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是使用人才的地方,青少年培训的体系是否完善,联赛的教练水平如何,这些是中国篮球的根基所在。国家队选手的基本能力和对篮球的理解,其实大都源于基础训练阶段所接受的内容。在国家队层面谈理念,其实已经晚了。
陈晨曦:从金昶伯再到现在的金相烈,中国女曲从起步开始就一直接受韩国教练的指导,现在一些地方队仍然聘请的是韩国外教。应该说,韩国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确实代表了世界曲棍球运动的较高水平。而且,金昶伯的一些执教理念和大运动量训练也在中国收到实效,让中国女曲跻身世界一流强队之列。
现在,女曲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现在在球场上更为强调球员一对一的能力,强调速度与局部的接应配合。从奥运会的比赛看,中国队在这方面的能力已经落在了欧洲球队的后面。与此同时,韩国队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与理论和理念的落伍不无关系。至于中国女曲,是继续坚持韩国式的训练方法,还是与欧洲球队、教练加强交流,学习更为先进的理念,值得管理者探讨和思考。
许立群:中国女子水球队队员杨珺认为,中国选手与欧美队员的身体素质有一定差距,中国人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小、快、灵”的特点在女子水球比赛中同样得到了张扬,“美国队身体条件好,打力量,我们拼速度。”
来自西班牙的外籍教练胡安认为,练好基本功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胡安不像其他一些外国教练,并不讲很多战术,而是紧抓基本功,盯着球员传球、射门、踩水,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外教,的确可以加速项目追赶世界的步伐。
“精英战略”面临挑战
■ 闪亮成绩未能促进参与人群的增长
■ 新老交替后队伍和项目都无法持续发展
陈晨曦:中国女曲正处于新老交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表现已经很不容易。在队中,仍能看到付宝荣、高丽华等老将的身影,年过36岁、已经当了母亲的唐春玲也出现在代表团名单中。这其中,能看出老将的作用不可或缺,也反映了中国女曲在人才培养上的断档。
尽管目前曲棍球运动员的注册人数已经达到两三千人的量级,全运会的参赛队伍也能达到十几支,但参与人群绝大多数仍只是专业球员。距离中国女曲首次进入奥运会已经整整过去了12年,曲棍球仍难以进入寻常孩子的生活。
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荷兰队之所以能稳居世界前列,与其雄厚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在伦敦奥林匹克曲棍球场,只要有荷兰队的比赛,赛场一定是一片橙色。一位在荷兰广播电台工作的同行介绍,曲棍球在荷兰很受欢迎,学校里就有曲棍球课。很多孩子从四五岁起就拿起球棍,然后与之相伴一生。对曲棍球运动的热爱,已经融入荷兰人的血液之中。相比之下,我们用十几个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对抗人家从整个国家成千上万的优秀参与者中选拔出的运动员,难度可想而知。
许立群:2004年才组建起来的中国女子水球队,近年来进步明显,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第五名。举国体制强大的动员力量和保障能力,为队伍的快速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中国水球的基础仍很薄弱,社会普及程度几乎为零。水球项目虽然已进入全运会,但其关注度依然较低,目前只有四川、天津、广西、上海、安徽等5个省区市设立了女子水球队,专业队员不过100多人。而美国水球运动非常普及,女运动员就有1.5万多名。在俄罗斯参加水球训练的女运动员不少于2000人,有10支成熟的女子水球队,每年都有固定的联赛。
这种首先栽培少数尖子选手的“精英战略”也会出现发展中的问题,闪亮的成绩并不能促进参与人群的增长,更不能改变运动项目自身的发展模式,当体制优势催生出的一批精英球员离场之后,就有可能出现人才断层,队伍和项目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伦敦8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