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敏
在伦敦奥运会赞助商名单中,除了台湾企业宏基和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几乎找不到中国企业的名字。
虽然和家门口的北京奥运会没有可比性,但是没有一家内地企业的名字出现在伦敦奥运会7个国内一级合作伙伴以及7个二级合作伙伴的名单中,还是显得“寒酸”了些。
难道是企业没有热情吗?“伦敦奥运会有利于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品牌价值”,是企业们的不二回答。那么,进军奥运会,到底难在了哪里?
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赞助奥运会的门槛非常高,尽管国际奥委会从未正式公布过TOP计划的准入门槛和具体价位,但是也有消息传出,第七期的TOP计划(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有企业支出的赞助费用近8000万美元。与此同时,有市场经济专家分析,赞助奥运会,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才有可能提高3%。面对这样的巨额支出,国内企业不能不冷静,投入和回报能否成正比,耐人深思。事实也证明,从2000年以来举办的奥运会期间,已经有IBM、UPS、柯达、施乐等宣布退出一级赞助商资格,国际奥委会也有调查显示,80%的奥运会赞助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效果。
而且,即使怀揣重金去投标,也未必如意。“企业们最后得到的结果只有‘没中’。至于为什么没中,其他企业为什么又能中,完全没有渠道里了解。”从事奥委会市场开发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赞助商的招标程序不明晰,不公开,不公正,也让企业“很受伤”。
综观历届奥运会赞助商的名单,不难发现,这里历来是欧美大品牌的天下,比如可口可乐、阿迪、宝马等。对此有专家表示,这些赞助商有着极强的品牌影响力,往往都是全球某一领域的“领头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企业文化源远流长,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辅相成。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确实存在差距,甚至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对于伦敦奥运会的“冷漠”也源于海外市场的萎缩。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的供应商奥普集团,本想借助奥运会开拓海外市场,但是受经济危机和反倾销的影响,海外需求急剧萎缩,订单数量下降,而国内市场却有不错的上升空间,所以就退出了争夺赞助伦敦奥运会的行列。
虽然进军伦敦之路并不容易,但是奥运营销始终是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大蛋糕。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7年成为伦敦奥运会官方数字图像服务供应商后,国际业务就不断扩张,而且多半业务都在围绕伦敦奥运会展开。对于其成功之道,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成功,最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这是基业常青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