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话规则》:男子艺术体操哪年进入奥运会?

  在伦敦奥运会到来之前,央视推出了一档名为《张斌话规则》的节目,为观众全面介绍有关奥运会各种“规则”方面的问题,新浪体育将为您连载本节目的内容,欢迎关注。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共设26个大项、302个小项的比赛。302个比赛项目中,只有艺术体操堂堂正正地冠上了“艺术”两字。

  艺术体操比赛,是由运动员在一段1分15秒至1分30秒的音乐内,手持器械完成一套编排好了的动作,这些器械有彩带、彩绳、双棒、球和圈。裁判根据这套动作中动作难度和艺术表现来共同打分。

  但问题来了,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十根手指还有长有短呢。你到底希望看到选手们的表现是更技术些,还是更艺术些?

  为了艺术体操项目难度技术与艺术表现的相对平衡,艺术体操的比赛规则每隔一个奥运周期就要发生一次改变,而每一次改变,其实也会为这项运动未来四年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未来这四年,究竟是更技术些,还是更艺术些。

  惊险时代

  喜欢艺术体操的朋友恐怕都很难忘记1988年奥运会,那一年,来自苏联的玛丽娜•洛巴奇在预赛中连得4个满分10分,最后的决赛更加精彩,新的难度动作层出不穷,运动员的表现,只让人感觉两个字:惊险。

  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体操界就是盛行着这么一阵“惊险热”,而她的推手正是当时的规则。规则规定:运动员做高难度惊险器械动作,可以加0.1分;独创的高难度动作,还可以再加0.1分。在零点零几分就能决定胜负的比赛中,两个“0.1”的加分当然刺激了选手发展高难度动作的热情,几乎每个选手都要争夺这两个宝贵的0.1分,都要在自己的成套表演中发明各种难度的器械动作,这使得艺术体操的表演高难、惊险、巧妙、快速。

  然而,在八年后的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却见不到那么多惊险动作了。

  在历届奥运会的艺术体操冠军中,叶卡特琳娜•塞列布里安斯卡娅无疑是很有戏剧性的一个。叶卡特琳娜•塞列布里安斯卡娅,这个名字太长,我们还是按照乌克兰人的习惯,叫她“喀秋莎”吧——很巧,她在率先开始的绳操决赛中,选用的背景音乐也就是《喀秋莎》。奥运会夺冠之后,她的成绩仿佛坐上了过山车迅速俯冲,下滑速度令人惊讶,两年后选择退役的时候,才21岁。

  21岁,这对艺术体操选手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卡巴耶娃,夺冠时也是21岁!看起来,“喀秋莎”的成绩下滑与年龄关系不大,那么又与什么有关呢?当然与艺术体操的规则有关。

  艺术时代

  1996年奥运会上执行的是1993年订立的规则,所有的难度动作被分成A、B、C、D四个等级,A级最容易、D级最难。但是,它却完全取消了原先对独创高难度动作的0.1分加分,只要求参加全能比赛的个人选手做4个B级动作1个C级动作,多完成其他惊险动作不再加分。很多人说,那条规则简直就是当时正在快速发展的艺术体操技术的“紧箍咒”。

  国际体操联合会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给1992年之前盛行在艺术体操界的“惊险热”降温,希望选手们更注重艺术体操的艺术性,注重整套编排动作的美感。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93年版的规则对音乐伴奏的改动非常大,在那之前,艺术体操只允许钢琴音乐伴奏,而从1993年1月1日起,在各种国际大赛中,不再对伴奏乐器加以任何限制,只要能够与编排的动作和谐,所有乐器都能拿来伴奏。这样一来,艺术体操的音乐选择范围被极大的扩展,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自然也有所加强。

  1993年版的这一修改,对艺术体操的发展影响深远。但也有人质疑:强调艺术性固然不错,可是能以牺牲技术性为代价么?降低了动作的竞技性,它还是艺术体操吗?它是不是要改个名字,叫舞蹈?

  亚特兰大奥运会后,1997年开始新启动的规则又悄悄向技术性方向倾斜,在1993年规则下成长起来的“喀秋莎”,当然对这样的变化难以适应。

  回归技术

  1997年之后,艺术体操又进入了一个向技术方向高速发展的十年。

  2001年的新规则更进一步,不仅将十分制改为二十分制,而且恢复了各种高抛类的惊险器械动作的加分,此外,运动员身体技术和器械技术的加分再度被大幅度增加。

  2005版的规则,取消了对原先单个难度加分的最高限制,似乎想告诉运动员们,现在的艺术体操,分数无极限,难度不封顶。

  这是一个明显的风向标,各种难度动作自然再度迅速涌现。据统计:截止到1993年,艺术体操的难度动作共有103个;从1993年到1997年的四年间,难度动作只增加了33个;而从1997年到2001年,难度动作却增加了167个;2001年至2005年,艺术体操的难度动作更是增加了230个。

  有人惊呼,这一轮的“惊险热”,是不是又该降降温了?再这样下去,艺术体操是不是也该改个名字,叫杂技?

  2007年9月,国际体联艺术体操技术委员会对17个国家发放了一项调查表。结果,除俄罗斯以外,几乎所有国家一致投票赞成大幅度降低身体难度动作的数量,将个人项目中的身体难度动作从18个降到12个,集体项目中则由18个降到14个。看来,人们已经对这新一轮的“惊险热”有所不满了。

  男子艺术体操哪年进入奥运会?

  艺术体操并非由某个体育运动家单独发明出来的,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产物。

  在它的起源阶段,有三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瑞士音乐教师台尔·克罗兹创编了节律动作,用人的身体运动将音乐节奏表现出来;现代舞创始人之一、德国的冯拉班则创立了“学校教育舞蹈”,为艺术体操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专门从事研究体育与医学的爱沙尼亚人艾德勒及他的学生库普,则将动力性动作与放松的流线型动作交替进行,最终形成了节奏体操的雏形。

  艺术体操作为体操大项的分项,是1984年进入奥运会的,但是在1928年到1956年的六届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每个国家的女选手都必须参加由6—8人组成的轻器械集体操,这其实是最早进入奥运会的艺术体操比赛。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艺术体操开始走自己的路,1963年举行了第一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终于在1984年以独立的体操分项姿态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

  30年来,奥运会艺术体操规则的发展,似乎一直都有两股力量在拔河,一股力量叫技术、一股力量叫艺术——也许在一时之间,艺术体操必然地会向其中一股力量倾斜,但是从30年发展的整体来看,它还是两条腿一起走路,在两个理念的平衡下共同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取得艺术与技术的平衡。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艺术体操将执行的是2009年制定的新规则,这一轮规则重新提出了竞技难度与艺术美韵完美结合发展的导向,划分了竞技难度与艺术价值两大分值体系,不知道在这个新规则下,艺术体操选手们会有怎样的艺术与技术表现?

  比新规则还要耐人寻味的话题,是男子艺术体操能不能进入奥运会——

  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已经在发展男子艺术体操,首届世界男子艺术体操锦标赛,也在2003年11月27日到29日召开。男子比赛通常没有球操和棒操,但加入了棍操,西班牙的鲁本·奥利维拉将全部女子项目加以男子化,其身体所展现的柔韧性不逊于任何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

分享到:

相关专题:张斌话规则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