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话规则》:世界蹦床走中国式发展道路

  在伦敦奥运会到来之前,央视推出了一档名为《张斌话规则》的节目,为观众全面介绍有关奥运会各种“规则”方面的问题,新浪体育将为您连载本节目的内容,欢迎关注。

  说到奥运会,必须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奥林匹克周期。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一个奥林匹克周期是连续四个历法年度的时间,起始于从第一年的1月1日,结束于第四年的12月31日。

  所有的奥运会项目,都会在新的奥林匹克周期里制定新规则,例如蹦床——

  一套动作练了二十年

  悉尼奥运会上,俄罗斯选手莫斯卡连科摘走了蹦床男子单人金牌。他是当时无可争议的头号明星,7岁开始蹦床训练,首次出现在国际赛场上就夺得世锦赛金牌,1999年,他在约翰内斯堡上演了一场金牌“帽子戏法”,豪夺世锦赛的单人、双人和团体三块金牌。

  到2000年奥运会时,莫斯卡连科那套动作已经练了近20年,不但早已练就了完美的动作质量、良好的稳定性和优美的节奏,而且还形成了稳固的动力定型,也就是说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问鼎桂冠当然在情理之中——这是蹦床第一次作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亮相,比赛中没有规定动作、只有自选动作,这样,一套动作练了20年的莫斯卡连科自然优势明显。

  不过,这种情形很快就被改变。在2001年—2004年的新一个奥林匹克周期,国际体操联合会的蹦床技术委员会修改了规则:奥运会上比两套动作,第一套为规定动作、第二套为自选动作,均由10个动作组成。其中对规定动作加上了5条规定,详细规范了比赛中必须使用的一些着网动作和空翻、转体动作,比赛时,裁判只打完成质量分、不打技术难度分,把所有运动员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共同完成一类动作,考较大家的基本功。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蹦床比赛,采用的就是这套新规则,34岁的莫斯卡连科预赛之后排在第4位,自选动作中蹦出了41.2的高分,最终获得银牌。

  “一加三减”的中国规则

  2005年—2008年,又是一个新的奥林匹克周期,国际体联蹦床技术委员会对规则又进行了修改,最明显的变化是:虽然第一组规定动作还是由10个动作组成,但是,运动员必须在比赛卡上从这10个动作中用星号标记出2个动作、并注明这两个动作的难度分,然后将这难度分与完成动作的技术分相加,成为第一套动作最后得分。也就是说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要对2个难度动作进行合理编排,从而获得难度分。同时,新规则还规定:运动员的第二套动作中不允许使用第一套动作中计算难度分的2个动作,这显然是为了避免“一招鲜、吃遍天”现象的发生。

  说到这里,不妨说说蹦床运动的起源和中国蹦床运动的起步与发展。

  现代弹性蹦床的开创者是法国杂技演员特朗波兰,他用麻绳编制成保护网,以加强“空中飞人”表演的安全,并利用网的弹性将演员抛入空中,完成各种动作。20世纪30年代,美国跳水冠军尼森制作出类似于当今的那种蹦床,用来帮助自己的跳水与翻转训练,后来创办了“尼森蹦床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蹦床训练飞行员和领航员的定位技能,取得良好效果,使蹦床逐渐成为独立的体育运动,在美国的中学、大学广泛开展。1947年,美国在得克萨斯州举行首届全国蹦床表演赛,1948年起发展为正式比赛,后传入欧洲。1958年英国开始举行全英蹦床锦标赛,1964年在英国举行首届世界蹦床锦标赛,1969年在法国巴黎举行首届欧洲蹦床锦标赛。1998年12月31日,国际蹦床联合会“自贬身价”、成为国际体操联合会下属的一个协会,蹦床得以进入奥运会。

  中国蹦床运动起步很晚,1997年才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竞赛项目,2002年才成立国家队,但由于我国技巧运动一直具有很高水平,而蹦床又是技巧的亲缘项目,因此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且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2002年开始在国内比赛中实施的“一加三减”规则,就是“中国特色”的代表——

  所谓“一加三减”,是针对当时我国蹦床运动存在的技术问题制定的国内特定规则:腾空高度加分,基本姿态错误减分,基本技术错误减分,位移过大减分。这一规则的实施对我国选手的技术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雅典奥运会上,首次参赛的中国选手黄珊汕(微博)获得铜牌,她比赛时的腾空高度达到8米。

  这一套“中国规则”,完全基于对蹦床运动规律的深刻理解,比如“一加”中的腾空高度加分,就是因为认识到腾空高度是蹦床运动的要害所在,只有有了足够的腾空高度,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展示运动员的技术才能。

  世界蹦床运动走“中国式发展道路”

  蹦床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完成10个动作,这10个动作就被称为一组成套动作。一组成套动作的编排通常是按照向前与向后动作交替进行的,即第1、3、5、7、9个动作是前空翻类,转体的度数是180度的单数倍;第2、4、6、8、10个动作是后空翻类,转体的度数是180度的双数倍。

  蹦床运动的规则,也好像是不断在“前空翻”和“后空翻”之间变换——

  蹦床运动的“中国式发展道路”,在下一个奥林匹克周期里变成了世界的共识,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陆春龙和何雯娜,凭借又高又稳的动作包揽了男女蹦床金牌,2008年之后,国际体联蹦床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比赛规则:在原有的技术难度分、完成质量分之外,增加了高度时间分。根据这一规则,如果某运动员做一套动作用了15.88秒,他的高度时间分就是 15.88分。

  从本质上说,“高度时间分”的出现,是原来中国特有的“腾空高度加分”的一种变形,但又比中国式的加分规则更客观、更科学。在伦敦奥运会上,蹦床比赛就要执行这一项新规则,可以想见,由于规则的导引作用,这四年里所有的蹦床强队都在加强对腾空高度的训练。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蹦床选手要想再次包揽金牌恐怕有相当难度,但是,能够以自己的成功经验推动一项运动的健康发展、能够让“中国式发展道路”对于项目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这显然比蝉联金牌更为重要。

分享到:

相关专题:张斌话规则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