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贵奥运烧掉240亿镑 中国企业充当隐形冠军

http://2012.sina.com.cn2012年07月18日13:29  山东商报

  花费高达240亿英镑

  根据牛津大学赛义德商学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伦敦奥运会的最终花费将为84亿英镑。这还只是计算了“与奥运会有关的成本”,没有算上耗资巨大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

  这84亿英镑中包括安保、交通、开闭幕式以及建设奥运场馆和奥运村的费用,这使得伦敦奥运会的总花费比2004年制定的初始预算超出了101%。这笔费用的来源是公共部门的补贴,以及伦敦奥组委通过赞助商和门票销售所筹集的资金。

  这份报告还评估了被普遍认为耗资巨大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花费,仅为31.3亿英镑,远远低于报道经常提到的220亿英镑。廉价的劳动力意味着北京的鸟巢体育场的建设成本大约只有伦敦奥运体育场预算成本的一半。

  全球金融危机令伦敦奥运会两个主要基建工程——奥运村和媒体中心,分别达10亿和4亿英镑的预算资金一度长时间无法到位。去年英国国债高达1.73万亿欧元,估计到2014年将突破2万亿欧元,债务占GDP规模超过九成。

  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奥运场地大多只是翻修旧场馆,相信很难通过大兴土木来带动经济和就业。为节省开支,伦敦甚至取消了4项临时场馆的修建计划,而把赛 事移师到现有场馆内进行。还有许多其他花销尚未统计,比如高达11.3亿英镑的反恐经费和44亿英镑的国家安全与情报经费。

  奥运会期间将会有1.2万名警察负责维持治安,如遇警力不足或突发事件,还将有更多的警察从其他地区抽调前来支持,而这些开支也尚未计算在预算内。

  英国政府花了65亿英镑改善和扩充伦敦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这些数字并没有归入奥运预算当中,但也是奥运开销的重要一部分。以目前的数字来看,与奥运会相关的各种开销,最后很可能高达240亿英镑。

  收益165亿英镑

  英国劳埃德银行集团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到2017年,伦敦奥运将为英国带来165亿英镑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创造62200个就业机会。劳埃德银行估算的此经济收益从伦敦申奥成功的2005年算起,直到2017年。这些经济收益主要来自奥运场馆建设和对旅游业的刺激。作为伦敦奥运的赞助商,劳埃德银行集团称,1/3的奥运经济利益将在奥运结束后的5年内产生。届时奥运场所均改为他用,由此进一步带动旅游业。

  另外,该份研究报告称,奥运还会带来“幸福效应”,奥运将改善公共情绪并大大促进消费开支。劳埃德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弗利表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英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体 育赛事。规模空前的奥运建设项目带来的经济影响不但涉及伦敦全市,而且波及整个英国。根据他们的研究显示,2012伦敦奥运不仅在今年,更将在以后的几年 都会改善促进就业,提升旅游业、消费开支和生活水平。帕特里克·弗利认为,此时举办奥运正是最佳时机,尽管英国经济条件十分艰难。

  据预测,伦敦奥运将吸引约1000万游客,其中包括120万外国游客。这将持续间接促进英国今后5年旅游业的发展。宗禾

  中国企业充当隐形冠军

  每到大赛,国产的体育品牌都竞相展开自己的营销大战,李宁、匹克、安踏、3610、鸿星尔克等多家体育品牌的广告整天充斥着各大体育频道,今年当然也不例外。伦敦奥运会营销卡位战早已经剑拔弩张,李宁、安踏、匹克、鸿星尔克几乎所有中国一二线体育品牌倾巢出动,有的选择正面战场一决高下,有的独辟蹊径希望一鸣惊人。对于中国体育品牌来说,他们在事件营销方面比起国际大牌还是新手。这次算是他们在北京奥运会尝到甜头之后的第二次集体出击。

  其中,匹克可以说是签约代表团数位列国内运动品牌之首,他们赞助了新西兰、斯洛文尼亚、阿尔及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以及塞浦路斯等七国奥运代表团的奥运装备。

  而安踏则是剑走偏锋,借助“冠军龙服,龙征伦敦”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发布活动,安踏宣布与国际奥委会(微博)合作伙伴宝洁、麦当劳,以及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希尔顿酒店、伊利共同打造“奥运品牌联盟”,启动跨界营销的奥运战略。

  作为中国领先运动品牌之一,361为本届体博会打造了专属伦敦秀。除了赞助的6支中国国家队、多国奥委会以及世界游泳巨星孙杨(微博)、NBA(微博)球星凯文·乐福、奥运撑竿跳冠军史蒂夫·胡克之外,还为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团提供全套的报道装备,携手央视奥运报道团这一奥运赛事的现场见证者、赛事报道的主渠道,全力打造“伦敦行动”。

  与2008年北京奥运的中国品牌军团相比,伦敦奥运会的其他中国品牌可谓惨淡冷清。联想已经主动放弃顶级赞助商计划,如果没有来自台湾的宏碁和来自北京的水晶石,中国品牌几乎就要绝缘伦敦奥运会的赞助商席位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品牌的级别不够,还够不上世界级品牌。

  有意思的是,尽管无缘本届奥运会,中国企业已经充当着隐形冠军:伦敦奥运会纪念品有65%由中国制造,运动员身上的胸针、拉拉队的队服、体育场的座位都有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身影。不过,这只是中国制造的力量,而不是中国品牌的力量。黄硕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伦敦奥运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