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奥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换来“完美”评价

http://2012.sina.com.cn2012年07月21日10:05  中国体育报

  从2001年7月13日那个不眠夜开始,作为“跑口”记者的我就与北京奥组委开始了长达7年的亲密接触。2008年8月,当北京奥运圣火熄灭的时候,我甚至有些迷茫:是要说再见了吗?时隔4年,当再度从记忆中搜寻与之有关的一切时,“细节”与“完美”不由自主地跳了出来。

  对一届奥运会来说,竞赛组织是雷打不动的核心工作之一。印象中,国际奥委会和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用了“典范”、“驱动力量”、“新的标杆”这样的词汇赞誉北京奥组委的竞赛组织团队。而这样的评价正是来自竞赛组织团队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与打磨。

  还记得那条无与伦比的,穿越北京城,连接古老与现代,创造了奥运会史上首个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个地方的公路自行车赛道吗?这条“奥运史上最美比赛路线”最终能与大家见面可是不易。

  为了“最具挑战性奥运项目”能付诸实施,奥组委竞赛部的同志可没少费心思。纸上谈兵不成,为了让“最美的北京”展现在世人面前,102.6公里的道路,公路自行车竞赛团队的工作人员数十次往返,哪条路可行,弯度不大;哪段路坡度太大,有危险;哪段路路边的景致不够好,要如何装饰……他们一次次实地考察,不开车,为的是体味与参赛选手一样的感受,最终骑坏了多少辆车,他们也说不清了。

  记得当时延庆公路分局养护科科长李林英告诉我:“每次说要查路,我就赶快换鞋,十天半个月就要走一次,每次三个小时,脚都磨出泡来了。”延庆段内8.13公里长的自行车赛道,要经常一步一步用脚走一遍,看见哪棵路树有枯枝、哪块生态砖里缺棵植物,甚至路肩上哪块卵石有松动,都要一点点记下来,有的还要马上打电话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比赛前,记者跟随在媒体车里看到,在每一个赛段,奥组委都安排了一名保洁员,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每一小块石头、每一根钉子都不能放过。另外,为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除了摩托车外,还准备了112辆汽车,因为赛道太长,对讲机就多达300只。

  也许正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换来了“完美”的评价。

  ◆本报记者 张旭光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