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7月21日奥运专电新华社记者顾涓
为采访奥运会从北京来到伦敦。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一两天的时间,伦敦奥运会的安检、交通、志愿者以及天气等,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和蔼尽职的年老志愿者
抵达伦敦希斯罗机场,在奥运会专用通道,见到一位面带微笑的年老志愿者,她身上的粉红色志愿者T恤衫与一头浅棕色的头发配在一起格外醒目,看上去年龄超过60岁。她面带微笑走来走去,不时用温和的口吻询问需不需要帮助。耐心询问后,会与穿制服的边检人员沟通,然后再给询问者解答。“好的,我知道了,请你等一下”是她不断要说的一句话。她和蔼的表情和轻妙的语音给初来乍到的人留下了美好印象,甚至让十多个小时的旅途疲惫和来到陌生国度的怯意顿感消失。
之后发现,像这样的年老志愿者在伦敦奥运会很常见。在新闻中心的媒体班车站,我遇到了另一位年老志愿者,满头银丝,看上去要超过70岁。他负责检查乘坐班车的媒体人证件,但在等车的时候,他会耐心解答等车人的各种问题。当被问到他自己也不太清楚的问题时,他就会打开手里拿着的伦敦地图,然后慢慢掏出老花镜,用手一边指一边慢慢地解说。说到不太肯定的地方,他还会和旁边的人研究讨论一番,然后说:“这个是这样的,不会错。”
奥运专用线“迷不虚传”
到伦敦之前,曾见到有关搭载奥运会选手和官员的大巴在伦敦迷路的报道,当时认为可能只是个案而已。没想到,我们19日抵达伦敦之后,从希斯罗机场到预订的酒店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却走了整整三个多小时,中间几乎没有因道路堵塞而滞留。亲身体验迷路之苦,这才明白,伦敦奥运会道路确实“迷不虚传”。
尽管迷路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迷路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我们乘坐的大巴司机从行车习惯上看是一个技术高守规矩的人,但是,他也“迷了路”。他一路抱怨最多的就是奥运专用线,刚刚正式启用的奥运会专线,让许多车“无所适从”。伦敦的单行线本来就多,如果一个路口拐错了,那就不知道还要绕多大的弯子才能抵达目的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路过一个丁字路口,原本就有禁右标志,因为奥运,新又添了禁左和禁止掉头标志,走到这里,到底该怎么走呢?
亲历“徒手安检”
安全保卫历来是奥运会主办者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进入伦敦奥运会新闻中心前的安检,让记者亲身感受了一次何为“徒手安检”。
顾名思义,徒手安检就是不用仪器而是用手检查。其实所谓的徒手仅仅是对人体的检查而言,而不包括对随身携带的器材等物品的仪器检查。
走到安检口,只见十几名身着迷彩服的大兵一字排开,非常有威慑力地站在安检口处。接下来验证件、放物品穿过安检门之后,就到了“徒手安检”程序。男女分开,男人检查男人,女人检查女人。
检查员先是用双手从衣领往下按顺序摸了一遍,然后,用双手捏住被检者一只胳臂从肩膀处按到手腕。两只胳臂查完之后,接下来是检查胸前和背后。再接下来,检查者单腿跪地,把两条腿分别用手从髋关节一直到踝关节依次按下来。检查员一边按,还一边不停地说“很抱歉,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之类的话。有位被检查者开玩笑地说:“有点像中国的按摩。”
与对人的检查相比,对所携带器材的检查似乎要松,除个别记者自动将电脑掏出来的以外,并没有听到要求把电脑拿出来的请求,因此大部人也不用把电脑从包里拿出来。
但要以为媒体中心的安检容易“蒙混过关”就错了。同行者有一位爱吃辣椒的南方人,打算把一罐辣椒带到新闻中心,结果被安检机“毫不留情”地识别出来,经过一番解释才被放行。
天气还真是一个问题
来伦敦前就从报道中得知,伦敦今年夏天雨多气温低,气候将是影响伦敦奥运会的一个重要因素。身处伦敦,发现这还真是一个问题,如果天公不作美,有些室外的比赛就会受到影响。
而且我们发现,伦敦的天气还有点像小孩的脸“一天几变”。
早上出门,带队的领导尽职尽责地告诉每一个人,一定要带上雨伞,因为就算现在下的只是蒙蒙细雨,但看样子说不定会“持续增大”。气温就更是比预想的低,身穿风衣还感到冷。
可是,一个多小时后,来到新闻中心的工作间时,天气渐晴。两小时之后,到伦敦碗采访的同事在微博中写到:“赶上一阵子雨,下得挺大,天晴了以后又特晒,晒成什么样呢,这么说吧,在回酒店的班车上,人人都穿着短袖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