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简就减
虽然才来几天,但伦敦奥运会的“节俭”,却已体会匪浅。
不建媒体村,搞得全球老记们东西南北满城四处找住处。于是,还出现了租用小汽车排队把记者摆渡到班车站,再由大巴将记者转运的“层层转包”的景象。
简易、临建的新闻中心不仅规模不大,且记者的饮水供应也变成家庭式饮水机,一次性塑料杯还常常断档,以至于有的记者自备水瓶接水。
双肩背媒体包是多届奥运会中最瘪的,两本指南、一个小笔记本、一本小地图、一支笔和一小瓶不伦不类的赞助商发胶,就连一个小小的吉祥物或钥匙链都没有。
汽车安检底盘探测器不见了,上来一位军人走马观花巡视一下,完事。
满大街见不着一个志愿者(据说志愿者人数不到北京奥运会的一半),一些安检点全部由军人承担。
跟减少志愿者有关的一项内容是,所有采访记者都领到一张IC交通卡,地铁、巴士及城市高铁刷卡进出,省掉了每个闸口人工验证环节。
除场馆周边和泰晤士河两岸部分区段外,伦敦市区的大街小巷很难看到奥运彩旗与宣传标示。
以上仅是两天中的一些散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应该还会有新的“见闻”。据说英国人办事有“锱铢必较”的特点,不该花或可花可不花的钱轻易不花,从办奥运会的点滴细节上即可窥知一二。 (本报特派记者 史 明 伦敦7月26日电)
伦敦趣
★汽车是右驾左行,地铁里的行人通道也是自然形成右上左下,但唯独自动扶梯上相反,人们都是站在右侧,把左边留给着急的人。
★在许多街道上都可以看到CCTV标示,但不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而是当地的一种监控符号。
★一些路口,尤其是较小的路口,在没有车的情况下,即使是红灯也有相当多的行人闯过,且许多都是当地人,甚至不乏白领,而且从众者颇多。法不责众。
★街头的商业广告不多,公交巴士的车身上都很难见到,只有地铁里才能看到大量广告,但绝大部分却都是演出、艺术、图书等文化类的宣传广告。
★除了高楼大厦里的中央空调外,许多建筑、包括民居都不装空调,因为夏天的夜晚温度一般只有18-22度左右。
★蚊香没有销路,没有纱窗,总开着窗仍可睡安稳觉。
★各种人员救急车辆和工程救急车辆总是警笛嘶鸣,呼啸而过,老远就能听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鲜见人性化只闪警灯不鸣笛的。
(本报特派记者 史 明 伦敦7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