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非金牌看点:妹纸+帅锅 英国为何穷办奥运

http://2012.sina.com.cn2012年07月27日13:46  天天新报

  伦敦奥运上,中国代表团头号任务仍是夺取预定的金牌。但对观众而言,对奥运的关注未必再是金牌至上。我们可以看看竞技体育之美、人体之美,看看运动员中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可以在开幕式上领略乡村风情的“家畜总动员”,可以探究富英国为何要办穷奥运,可以关注因伤退赛,卷土重来的刘翔。金牌从来不是奥运会的全部,体育运动的娱乐属性和文化属性越来越值得关注。

  看点一

  这里有妹纸有帅锅,有肌肉有线条

  还记得欧洲杯时被奉为伪球迷“圣经”的《陪男友观看欧洲杯的基础手册指南》吗?时隔不到一个月,奥运会也接踵而至,古人有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在看争金夺银之余,更应该看看那些养眼的帅哥美女。

  赛场上巾帼不让须眉,而且这些“巾帼”有着各种身份,比如选美小姐、职业模特、娱乐明星、社会名流……她们是时尚和竞技的完美结合。本报7月24日B01版报道的:30岁赛艇运动员基斯娅·达·科斯塔其实是位巴西名模,为了实现奥运梦,她放弃了模特生涯,不仅仅伦敦,她还要在四年后的家门口再次努力夺牌;莱琳·弗朗科,广州恒大前锋巴里奥斯的前女友,她曾获选过巴拉圭小姐,现在是位标枪运动员……另外,还有莎拉波娃、伊辛巴耶瓦、沃兹尼亚奇等一众老牌美女等着你去欣赏。

  有美女自然少不了帅哥。网坛四大天王都可称为“高帅富”,可惜纳达尔推出,不过还有优雅的费德勒,高挑的穆雷,幽默的小德,但在竞技场上,成绩是王道,所谓“打而优则帅”。刘翔的帅在于霸气,那种驰骋在栏杆间的自信是极有感染力的;林丹的帅在于杀气,在于轮廓,在于眼神;科比曾被美国《人物》杂志评为全球“50大最美的人”之一;将在开幕式上出镜的贝克汉姆更是“万人迷”,传奇的职业生涯还为他添上了些神秘的色彩。

  除了竞技帅哥,英国人还提供了“礼仪先生”。在伦敦奥运会的颁奖仪式上,手捧鲜花和奖牌的都将是彬彬有礼的“礼仪先生”,传统“礼仪小姐”将陪同和引导“先生”一起工作。“礼仪先生”的制服也是充满时尚感,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五名学生设计。他们用具有鲜明皇家特色的紫色作为颁奖制服的主色调,整体风格高贵典雅。

  在各类杂志上也能感受奥运元素。每年,美国ESPN杂志每年都会推出一期《The Body Issue》(美体特刊),邀请数位各领域的男、女运动员拍摄裸体写真,展现人体之美。今年恰逢奥运之年,一些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等项目的奥运选手成为聚焦对象。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运的口号,是宗旨,我们觉得,更该融入“更美更时尚”的元素,竞技之美,线条之美,美不胜收。

  看点二

  从北京“大宴宾朋”

  到伦敦“一单生意”

  伦敦奥运会的节俭是有传统的:1908年伦敦首次举办的奥运会就是一场比较节俭的体育盛会,总共只花了两万英镑,而1948年第二次举办奥运会也是囊中羞涩,连运动员吃饭都要限量。半个多世纪之后,英国人第三次承办奥运会,又不巧面临金融危机,为了完成承办任务而又不丢了门面,英国上下都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先来看看王室。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在金融危机下,女王出行放弃了王室专列,和百姓一样乘坐普通火车,此次节俭办奥运,也是女王倡导的。有了王室的支持,英国人在奥运的方方面面的花费上都在敲算盘。据英国奥委会的数据,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耗资大概在2700万英镑,要知道多哈亚运会的开幕式高达2亿美元。此外,英国缩减了很多运动队的经费,当年悉尼奥运会上曾为英国代表团赢得一枚金牌的射击项目,这次损失惨重,他们筹备北京奥运会的经费是550万英镑,但到了自家门口备战,它的经费被削减到只剩下1/5左右。另外英国奥组委还宣布,他们不会给任何一个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任何现金的奖励。

  省钱还体现在场馆建设和后奥运时代的利用上。英国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新建场馆仅14个,其中有6个事永久性建筑,奥运结束后将为当地社区服务。另外临时场馆有8个,奥运会会被拆除,所用建材和设备都将在其他地区重新使用。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大宴宾朋”的话,那么伦敦奥运会就纯粹是英国人在做“一单生意”。大宴宾朋花钱稍微冒一点似在情理之中,而既然是做生意,当然是要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利益。

  因此,我们没必要批评英国人如此“抠门”,也没必要过分苛责中国人第一次办奥运花了不少钱,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提升的过程,交了不菲的学费我们自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看点三

  无论能否再飞“翔”

  重回奥运就已成功

  2008年家门口退赛,让刘翔成了“最悲情的男主角”,可能所有人都觉得他将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自那之后,刘翔无论做什么都会被烙上“8.18悲剧”的烙印。即使赢得了比赛,人们也不禁会想“下一次可能就不行了”,如果输了比赛,媒体又会批评:“果然他已经不行了。”

  从不肯服输,心里总惦记奥运金牌的刘翔,四年里没悠闲一天,他硬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挺了过来,这次去伦敦,他依旧是110米栏的夺冠大热。临行前,刘翔说从来都没有这么轻松过,奥运不过是一场游戏。要说刘翔完全看开了,不在乎金牌,那是假话。错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北京奥运会,这种遗憾恐怕用十块金牌都弥补不回来。刘翔内心强大,但更倔强,对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来说,要在伦敦无作为,自己内心也会过不去。其实为了伦敦奥运会,刘翔已经“蓄谋”了整整四年。先是选择疗伤。如果不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刘翔足部状况和常人无异,但翔之队还是选择了治疗,说明刘翔还是想跑下去,那时候他就惦记伦敦了。去年3月,刘翔改了技术,把原来的八步改为七步上栏。当时就有人质疑,说刘翔在“高龄”时选择改技术,根本不适合。但如今看来,这种改变是正确的,不然就不会有7秒41的亚洲室内纪录和一个超风速的12秒87的成功。北京奥运会的阴影,到底走出了多少,尚不知,但有一点刘翔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重回奥运殿堂,已然成功。

  刘翔的人气和关注度常常会超出赛事组委会或者是代表团方面的预估,有关刘翔消息和情报的防控工作成了一项特别工作。每次大赛前都会由国家体育总局或者田管中心领导特别下发通知,要求各方面把住嘴门,不许对外透露消息或者进行评论。但各路媒体对于有关刘翔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不会轻易放过,舆论对于刘翔的种种猜测更是随着赛事的临近甚嚣尘上,网络上各种肆意妄为的评论,甚至诽谤、诋毁漫天飞扬,翔蜜和翔黑之间的嘴仗更是越打越凶,没个停歇。前不久,刘翔退出伦敦站的比赛,就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猜测、讨论甚至是嘲笑。不论刘翔夺冠与否,就像冯树勇说的,“请给刘翔一些空间吧。”

  看点四

  奥运大家庭,多有慷慨悲欢之歌

  北京奥运会上,一个举重项目的铮铮铁汉夺冠后泪流满面,他亲吻着妻子的照片,他叫施泰纳,本是奥地利人,1982年生于维也纳。长大后,他像父亲一样走上举重之路。

  一次偶然,施泰纳和德国姑娘苏珊不期而遇,两人一见钟情,在奥地利不受重视的施泰纳决定跟随苏珊来到德国东部一个小镇茨威克定居,2005年初与苏珊步入婚姻殿堂后,随即施泰纳递上加入德国国籍的申请,成了一名德国公民。婚后,苏珊更是用无私的爱细心照料有糖尿病在身的施泰纳,帮助他度过每一个难关。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7月,苏珊遭遇一起严重车祸,弥留之际,她告诉施泰纳不要放弃北京奥运。为了亡妻的心愿,施泰纳坚守着这份信念,夺冠后他哭着说:“苏珊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她一直在我身边,陪伴着我来到了北京。”一枚沉甸甸的金牌,一曲感人至深的奥运之歌,奥运背后,不仅仅是金牌。

  奥运赛场的竞争是残酷的,但竞争背后还有着像上面诉说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唯金牌论”不再是奥运的主旋律,在庆祝夺冠之余,我们还记住了每一个运动员体现力与美的瞬间。

  人性之美,会在各个奥运赛场,闪亮呈现。金牌,让人振奋,而选手们的真情流露,同样令人动容,那些肺腑之言,不是大而全,很人性,很真实,所以很感人。如今,运动队的管理,更人性化了;人们对于“英雄”的定义与理解,也更宽泛了。奥运会上的冠亚军,成了年轻人的偶像,但“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只知道玩命训练、比赛的“机器”。他们与同龄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与家人的深情厚意,有着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的兴趣爱好。看着赛场上,有情侣,有家人,有兄弟姐妹,是不是会更感觉奥运是个大家庭?

  看点五

  想象一下,当你见到30只绵羊、12匹马、3只奶牛、2只山羊、10只鸡、10只鸭、9只鹅和3只牧羊犬,在一块大大的草地上,那里有整齐的篱笆,想象这样的场景,你并不是来到了英国的某个乡下的农场,而是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农家乐、田园风,或许就是开幕式的主旋律。

  英国乡村最典型的风貌被复制到了赛场舞台内:水车、石头小屋、茅草制成的房顶,天地、野花……不光如此,甚至体育场看台的一部分坐椅被拿掉,在这块地方搭建了一座小假山,上面种着一棵真正的橡树。就像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诗句中描写的那样,“英格兰那绿色,清新宜人景色”将会是奥运会开幕式希望呈现给全世界的,并不是之前人们对于伦敦被现代工业严重污染后的“浓烟滚滚”和“阴霾天气”的形象。开幕式导演丹尼·博伊尔说,这一灵感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剧作《暴风雨》,他想讲述从工业化遗产中恢复生机的故事。

  为了这样的一场开幕式,近10000名志愿者已经先后排练了157次。羊马等动物仅仅只是呆在他们需要呆的草皮上就可以,而参加表演的人们却要不停地走位、表演,还要更换服装,整个开幕式的服装将有23000套,道具也将有3000多个,当然,这些还都不包括参演的动物们。

  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城市越来越多,高楼大厦让人压抑得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英伦开幕式吹来了一股“田园”风。这个理念是不是也值得中国民众学习和参考呢?

  新报记者 王 婷 文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