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来到奥运村采访,在奥运村附近,一位全身戴满徽章的中国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叫张海,来自北京,就是传说中的“徽章达人”。说着并不流利的英语,满头大汗的张海向每一个有交换意愿的路人,展示着自己马甲上的徽章。
除了马甲之外,张海身边的行李箱和腰包里还装着满满当当的各式徽章,用张海的话来说,这就叫“专业行头”。 “如果在胸前有两个徽章,那就是有交换的意思,如果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徽章,那就是有强烈交换的意愿,想不想换徽章,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
11年之前,北京刚刚申办奥运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张海和徽章结缘。于是,收集徽章成为他业余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现在,张海的个人徽章收藏已经超过了5万枚,其中4万余枚都是和体育相关的徽章。 “我的收藏中最早的一届奥运会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最多的当然是北京奥运会的。 ”
工作可以再找 奥运不能“重来”
办签证,订机票,租房间,打理一切出行事宜……为了这次伦敦之行,张海准备了数月有余。在伦敦东郊的斯特拉福德,也就是本届奥运会的核心区,张海租下了一间20平米左右的房间,每周租金为100英镑。 “这次一共带了5万元人民币来,打算用到残奥会结束,这些钱是我的全部预算。 ”
除了不菲的花销,张海为自己的伦敦之行做出的最大牺牲,就是辞掉了自己在国内的工作。 “奥运会结束之后再接着上班呗,已经有猎头公司给我找好下家啦。工作可以再找,但是伦敦奥运会只有这么一回,大范围换徽章的机会也只有四年一次。 ”张海告诉记者,每到大型赛事活动,他都会辞职留出时间去参加。 “粗粗一算,我也就还有个七八届奥运会可去了。宁愿现在多跑跑,多换点徽章,也别以后老了后悔。 ”
从不谈价格 交换得看“缘分”
说着说着,张海收拾起了行头,打算去奥运村的另一头碰碰运气。“这边还有许多国外的徽章达人,竞争太激烈了。其实,换徽章这事真的得看缘分,很多徽章不是说有就有。这一眼看到的徽章,你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第二次。”
在张海看来,收藏徽章最重要的就是交换的过程,而其背后的价值反而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在和本报记者聊天的同时,至少有不下10人前来询问,而成功达成“交易”的只有两位。“收集徽章关键是你自己的兴趣爱好,徽章好比一把小小的钥匙,能够打开两个陌生人的心扉。无论能否交换成功,你都要享受这个过程。 ”
说起收藏徽章,张海还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圈内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在交换徽章时,绝对不和金钱搭边。“根据不同的发行量、发行机构以及题材,每枚徽章都具有它的实际价值,可以一换二,一换三,但绝不能谈钱。 ”
特派记者 王大伟(晚报英国伦敦7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