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英国高福利闲人遍地 养孩子政府发钱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7月31日10:15  鲁中晨报

  特派记者 王继洋 发自伦敦

  在伦敦的日子,成都的同行是最没有隔阂的。这种无隔阂不是因为他们英语最好,而是伦敦的生活节奏跟成都相似:闲适而慵懒。用北上广同行的话说,“这里的生活比较适合老年人,节奏好慢”。对于不热衷工作的人来说,一辈子不工作养几个孩子,全部由政府埋单,日子过得甚至比上班族要安逸得多。更为有意思的是,有些十来岁的孩子无心工作,领失业救济金,日子居然过得也很快乐。在这个高福利的国度,很多人失去了拼命工作的动力。“这里真的好闷”,一位北京同行一点也不喜欢伦敦,“打死也不能来这种地方生活,会闷死的”。英国人的娱乐活动也就是酒吧、高尔夫(微博),要不就是去出国旅游。商场很早就关门,也没有好吃的食物。很显然,伦敦并不是灯红酒绿、遍地黄金的大都市,有时候你甚至觉得这是农村。但个人觉得,这里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情绪(不是政府的强制干预而和谐)。

  在伦敦有着很多的绿地,闲适的人们喜欢躺在上面,或者聊天或者发呆。这里没有小草不能践踏的概念,用同行的话说,“有些国家的草坪是用来看的,但英国,是用来让大家享受的”。尽管奥运会已经展开,但伦敦城里很安逸、很平和,没有彩旗飘飘,也没有标语满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戴着证件、扛着相机,恨不能将整个伦敦城做个“拷贝”。但即便是这样举动,也换不来伦敦人的关注,因为无论你有着怎样的表达,人家最多一笑而过,不愿搭理你。

  英国人的安逸是有来由的。众所周知,在英国16岁以下的儿童有儿童生活补贴。无论家庭状况如何,穷人、富人,一视同仁,一律都有补贴,英国华人把这个补贴称作“奶粉钱”。据说为了赚津贴不工作,能养10多个孩子,每年领3万多英镑。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给予此项补贴,后来从马克思老先生的《资本论》找到了一个貌似正确的答案:在《资本论》中,人在资本市场中作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个商品也在进行着简单的再生产(人口总数不变)和扩大再生产(人口增加);在这个特殊商品的再生产过程中,国家和政府承担着其责任和义务。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一个人,生为国家而生,活为国家而活,死为国家而死;当这个人能够劳动时,为国家创造着财富,其生老病死自然也是由国家来承担着责任。想到这些,感觉资本主义国家对儿童生活给予补贴、对老年人承担赡养义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资本论》把资本主义社会研究得如此透彻,考虑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虚伪性”,也知道这些福利都是来自纳税人的税收。尽管这个讨论结果未必就是标准答案,但大家还是一致认为是有道理的。

  在这样的高福利下,闲适的英国人将绅士风范发扬光大。最能感受英国人绅士风度的地方,无疑是巴士站点。乘巴士是要排队的,但是也可以说不“需要”排队,因为这里每个人都非常自觉地自动排队。上车之前,几乎每次都被别人谦让先上,我客套一下,他们还坚持,为了不耽误时间,我只好先上车了,闹得有点不好意思。甚至连那些貌似不良少年的都懂得谦让,有时候我甚至会感到困惑:老弱病残孕,我哪个也不挨边啊!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英国 补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