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奥运会契机 《泰晤士报》发行量暴增12万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07日10:45  天津网-每日新报
紧抓奥运会契机《泰晤士报》发行量暴增12万

  或许你不了解伦敦,但你肯定听过一个名字——《泰晤士报》。这个和路透、法新、《纽约时报》一起成为外国主要媒体代言词的报纸,一度代表了英国传递给世界的声音。作为已经被“钓鱼采访”、八卦绯闻充斥的舰队街中唯一坚持严肃报道的“大报”,在奥运会期间也被迫想尽一切办法和那些善于用明星轶事吸引眼球的小报竞争,投入到属于他们的新闻大战之中。

  全报一起办特刊

  每逢大赛,咱们《每日新报》总会办特刊,只靠体育部的人手肯定不足以应付,所以,全报社一起办特刊就成了惯例。没想到,《泰晤士报》在奥运面前采取的是同样的办法,当记者日前受邀前往位于伦敦塔桥边上的《泰晤士报》总部参观的时候发现,为了准备这次奥运报道,《泰晤士报》特意从其他部门抽调了30名记者来支援,为整个奥运报道服务的人员多达上百人。

  “5楼和7楼是我们的办公层,现在5楼基本全是奥运报道的工作人员”,负责接待记者的是《泰晤士报》的副总编辑罗宾,对于中国同行的到来,罗宾显得很热情,但一再强调只有15分钟的时间,因为他们一天最忙的时候就要到了。

  《泰晤士报》的奥运报道阵地显得很有特色,走廊被布置成了 “跑道”,墙壁上则是历年奥运会上的经典时刻,办公室四周的玻璃幕墙则贴满了每届奥运会报道中的“妙句”,“参加奥运会比赛让体育不只是你的兴趣或者消磨时光的方式,而是成为你生命里某个重要节点和意义所在。”这句出现在2008年8月2日《泰晤士报》上的“格言”成为他们关于北京奥运会的集体记忆。

  “算上从别的地方抽调来的30人,我们一共有50多名记者在报道奥运会,此外还有十几名摄影记者,分布在各个赛场。”据介绍,除了这些一线记者之外,《泰晤士报》还投入了几十名编辑和技术支持人员,奥运报道的整体规模达到上百人。

  吸引眼球靠科技

  现在全球的办报潮流越来越趋同,连一向要求以“跳动的文字抓住读者”的《泰晤士报》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而不得不向《太阳报》这样的小报学习,在2004年他们先是将传统的对开大版变成了现在的小版面,而且更加注重图片和高科技的应用。《泰晤士报》的奥运报道几乎是图文各半,视觉总监乔恩介绍说:“我们经常会使用大幅彩色照片,因为这样看起来更好看更夺目。”

  除了不断改版之外,《泰晤士报》也早就玩起了全媒体报道,在体育部的“主场”,不少记者编辑不是在写稿,而是在为客户端制作视频报道。“我们现在不光有纸质版的,还有网站、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阅读方式,每天下午5点是它们的截版时间,也就是在这之前要把当天所有有趣的新闻做成iPad等版本,供客户阅读。”为了迎接这次奥运会的报道,他们还专门开发了几款最新的软件,其中一个叫做“hubcenter”,类似于奥运新闻中心,随时更新各个赛场的及时信息。另外一款软件则是可以将普通的图片变成3D效果图,里面植入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

  奥运也是金饭碗

  罗宾说无论是版式还是技术,《泰晤士报》都为奥运做了不少准备,奥运期间报纸的发行量也从平时50万增加到62万。但大部分利润还是来源于网络订户,之前提到的无论是网站文字还是动画,都是付费之后才能看的。

  “这些技术的成本非常高,但还是盈利的”,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自从《泰晤士报》去年设置收费墙以来,网站用户从220万降低到15万,但这15万都是长期用户,会反复订阅。这个收费墙的设置让无论是手机用户还是电脑用户都要缴费后才能阅读。“目前平板电脑的费用是每周4镑(每份《泰晤士报》1镑)”。此外他们也在谋求更多的国际合作,“更多的时候我们希望做一个内容供应商”。

  特派记者 滕达(新报伦敦电)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