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记者探访英国曾经的媒体“大本营”——舰队街
在伦敦的中心地带,有一条道路叫作“舰队街”,它之所以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某一艘军舰或者某一次战役,而是因为这里曾经是英国媒体的大本营,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媒体纷纷迁离此地,即使在2006年最后一家英国主要媒体路透社也将办公地点搬离了舰队街,但直到现在,“舰队街”依然是英国媒体的代名词。
■底蕴丰厚
鼎盛时期
曾有超百家报馆
由于附近几家大教堂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影响,大约在1500年,出版活动就在舰队街开始了,此后陆续有更多的人开始跟进这个行业,直到1702年,英国第一份报纸《每日新闻》的发行,开始奠定了舰队街的媒体核心地位。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各大报社和小报馆纷纷搬进了这条街,到达顶峰时,共计有100多家全国和地区性报纸在这条只有2400米的街道上设立报馆。像《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卫报》、《晨星报》等全国性大报和小报均把总部设在这条街上。在那个时候,数以千计的记者遍布于伦敦各个角落,而各家印刷机的声音往往响彻通宵。每天夜里,大小载着报刊的货车从印刷车间奔驰而出,往各地运送,别有一番紧张、繁忙景象。而当第二天清晨来临时,大量卖报纸的人更是让伦敦的街头热闹非凡,伦敦人都在繁忙一天的开始,迅速地将媒体工作者的劳动转化为信息,去吸收、去体会和感悟,可以说,曾被誉为“新闻界的爱丽舍宫”的舰队街,在英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并为维护英国政府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这样的盛世也只维持到20世纪末期。
■繁华落幕
默多克一人
“毁”了舰队街
昨日,当东亚记者穿过特拉法加广场来到这条曾经负有盛名的街道时,这里已远没有了当初的繁华盛景。位于舰队街39号、曾经是路透社总部的大楼大门紧锁,根本看不出曾经从这里传递出过世界上最新、最有特点的新闻,而在它的斜对面,《星期日邮报》曾经所处的楼宇也正在进行重新装修,这里将改造成一个宾馆。
是什么导致舰队街出现巨大动荡并荡然无存呢?答案是一个美国人——默多克。正是默多克引进的电脑技术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印刷技术的变革才导致了舰队街的辉煌不再,1986年,默多克将旗下的《泰晤士报》、《太阳报》、《世界新闻报》等报社移出舰队街,并凭着因此降低的成本使其各报销售成绩直线上升。这个情况引起了更多报社的注意,在这个“模范”带动下,其他各报也纷纷搬出了舰队街,在伦敦外围房价便宜的地区建立报社和印刷厂。
1989年8月,《每日邮报》与舰队街告别,在这条街上已经基本上“闻”不到油墨味了,而到了2006年,随着路透社的正式迁出,舰队街作为新闻一条街的历史就此结束。
■意义非凡
舰队街仍是
英媒体代名词
目前的舰队街与司法界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同时这里还有着很多金融机构,这让舰队街沦落成了与其他普通街道并没有什么不同的一条小街,但即使是现在,舰队街也被认为是英国新闻媒体的代称,对于工作在伦敦以及英国的新闻人来说,这里不仅代表英国新闻界在社会上曾经风光无限的一段往事,同时,舰队街也证明了英国媒体的经久不衰。
在伦敦,无论你走到哪一个报摊,都会发现数量繁多的报纸呈现在自己眼前,与很多国家的媒体不同,英国媒体普遍有着自己与其他媒体不同的立场,像《独立报》就被认为特别遵守英国的政治路线,而《镜报》则与商业工会在同一阵线,支持工人阶级,其他如《泰晤士报》、《每日快报》等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主张。对于本届奥运会,这些媒体也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从BBC观看奥运转播要支付不小的费用,但他们全方位的直播会让观众看到所有的奥运赛事,而在报纸这个领域,同样也都很有特点,《泰晤士报》为这次奥运会的报道委派了大约60名记者,投入的人力甚至要超过英国女王的庆典,关于开幕式,《地铁报》甚至将英国女王比喻成“新邦德女郎”,这些都让人感受到英国媒体的不同。虽然舰队街的实质内容已经不复存在,但从英国媒体的发展来看,舰队街也可以称作是无处不在。
东亚特派伦敦记者 刘巍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