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奥运会的科技狂想 盛会未必四年一届?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09日23:44  新华网

  新华社伦敦8月9日奥运专电题:关于未来奥运会的科技狂想

  新华社记者潘治马向菲

  奥运会期间,伦敦街头四处可见的体育海报中有这样一幅:一名运动员整装待发,但胸前的号码上印的不是数字而是大大的标语——“只要你对着电视叫喊得足够大声,运动员们就会听见你。”

  尽管路人对此多是莞尔一笑,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这并非仅仅是个噱头。如今,无论观众们身处何地,将他们的欢呼声传递到赛场中早已并非难事。

  奥运诞生百年间,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奥运赛事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进步。可以期待并憧憬的是,各种新兴技术的涌现或者无法预测的新发明新发现,也许将在未来彻底颠覆如今奥运会的行为模式。

  (小标题)加油,未必非要在现场

  得益于摄影、摄像以及各种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奥运会的传播已经从黑白影像走到了数字狂欢的阶段。坐在赛场里固然依旧令人心潮澎湃,但借助各种信息终端享受奥运已经随时随地成为可能了。

  本届奥运会上引入的3D转播技术,使得面对手机、电脑、电视等各种屏幕的观众,已经比赛场上固定在某个位置的观众,拥有了更好的观看视角。例如在体操运动员让人眼花缭乱的空中转体动作中,3D技术可以在瞬间定格并移动观看视角,让观众得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欣赏。

  未来,或许在强大的第N代高速无线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人们可以借助3D眼镜,或者借助可折叠的电子屏,各自操纵、选择不同的角度,在赛事进行过程中随心所欲地从各个角度欣赏运动员的精彩表现。

  本届赛事中各赛场的冷热不均成为令组织者头疼的一个问题。这样的情景在未来或许不再会出现。观众们也许不用再买票入场,而只是需要申购一个连入现场的电子账号。借助先进的双向可视技术,观众能够在欣赏现场实况的同时,将自己的影像同步投射在赛场边的虚拟观众席上,让自己的喝彩同样充斥整个赛场。

  本届奥运会的一大特色,是各类社交网络工具成为人们分享奥运的好助手。而在未来,或许借助“云端”的翻译服务,每一名观众都可以在观看赛事的过程中找到地球另外一端的知音,互相交流,共同分享。

  (小标题)裁判,未必非要靠肉眼

  本届奥运会上一些裁判频频抢镜,其有争议的判罚导致诸多“乌龙”。然而,高科技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所有用肉眼和经验做出判罚的裁判,打造出一个真正公平的竞赛环境。

  韩国女剑手申雅岚因对判罚不服而静坐赛场的画面令许多人摇头叹息。她的抱怨,不是否认对手得分,而是质疑对手得分是在比赛结束之后。有媒体随即借助高速录像装置逐帧回放,计算出德国姑娘海德曼得分是在0分0秒15——但因为赛场计时器只精确到秒而导致误解。

  类似技术其实并不新鲜,人们也已经习惯于欣赏一帧一帧画面定格的百米冲刺瞬间。但由于奥运会竞技项目的多样化,虽然如百米大战、泳池追逐等项目中,裁判只是承担记录和监督作用;但在体操、摔跤、拳击等项目中,裁判的人为因素依然可以左右一枚金牌的去向。

  本届奥运会开赛前不久,国际足联已经宣布,将在包括下届世界杯的一系列大赛中引入“鹰眼”与“进球裁判”两项技术,有望杜绝绿茵场上的“幽灵入球”。

  相类似的,未来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也许各种项目都可以引入由感应装置、同步装置等构成的电子裁判系统。摔跤比赛中,感应器可以记录下一方运动员是否出现了双肩着地的情况;拳击比赛中,感应器可以记录下对手出拳命中的情况;体操项目中,同步影像比较装置可以判别运动员动作完成情况和标准动作的差异……

  也许,裁判将消失在未来的奥运赛场上,取而代之的将是数据统计员和设备管理员。

  (小标题)赛事,未必四年等一回

  奥运会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但如今的奥运会已经患上“巨人症”,缩减奥运会的规模一直是个大问题。未来,也许奥运会将在诸多高科技的支持下,既能吸引更多人来参加,又保证“成功瘦身”,避免动辄几万赛事人员和几十万游客同时涌向主办城市而造成的场馆、交通、住宿等各种问题。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未来也许一些对场地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例如帆船、皮划艇等,将可以在小小的模拟舱中进行。运动员将如同飞行员受训一般,在模拟舱中同样接受水流和风速的挑战。这样的话,承办奥运会的城市就不必总是费尽心思寻找合适的水域,而且也可以降低这些项目对昂贵器材的依赖。

  在未来,或许乒乓球、羽毛球这样双方面对面进行的赛事,将可以依靠模拟技术实现远程对战。运动员拿着装有复杂电子仪器的球拍,每一次舞动都由电脑计算出相应的器械运动轨迹,并再对对手的回应进行判断。如果这样,也许参赛选手无需长途跋涉,面对个大屏幕就能实现仿真赛事。

  长期以来,奥运会与职业体育赛事的冲突一直无法协调。也许在未来,奥运会将能真正成为吸引全球所有人共同参与的体育盛会,让“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全面实现。无论身处地球的某个角落,无论你的竞技水平如何,你总可以借助网络随时向地球另外一端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发起一场虚拟竞赛的邀约,共同比一比谁跑得快,谁跳得高,谁更强大。

  或许这样,奥运会将能鼓舞更多的人投身体育,享受体育,欣赏体育。姑且让职业体育赛事去实现各个项目顶尖选手的终极对话,而让奥运会成为普通百姓也能一展身手的地方。

  要想跻身奥运会,如今还只有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竞技成绩出色的运动员可以做到。但也许在未来科技的支持下,在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中,奥运会将大幅降低门槛,借助远程虚拟比赛等形式,成为向全人类开放、让全人类共同逐梦、永不落幕的剧场。

  奥运会的行为模式或许会变化,也或许会引起争议,但奥林匹克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却不会变。科技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但我们的精神追求不因为技术手段而变更。(完)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