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UK
鲁珊
昨日凌晨的伦敦碗,是一根营养丰富的切片火腿,一片喂给自信,一片喂给创意,一片喂给自我讨伐,一片喂给中学历史,一片喂给现代娱乐,一片喂给中国医改,一片喂给美式英语,还有一片,飘洋过海喂给一代摇滚中年的青春记忆。
选择露天烧烤的草皮,不选择发给每人一片烤肉;选择胖护士跳恰恰、歪瓜劣枣脸唱国歌,不选择“双簧”特技;选择憨豆的一根指头,不选择白天懂了夜的黑的焰火;选择让联合国秘书长致敬,不选择向这个政坛大佬致敬,选择最牛的邦女郎,不选择最牛的点火者——16年前,我们猜中了“火车”的开头,昨天,我没有猜中丹尼·博伊尔的结尾。
这哪里是Made in UK,分明就是Made in China。敬老,爱幼,医渡众生,勤俭节约,一日三省,被窝里打电筒,孙悟空打妖怪,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以人为本,世界大同。
然而,伦敦却是一个大大的漏斗,处处泄露着它的寒酸。据说奥运村的床小得睡不下博尔特,记者们背的采访包还是前任发的,采访大厅里居然不供免费纯净水,开幕式比原定缩水半小时,因为再晚观众就赶不上末班车,更要命的是,“碗”里面装着全球直播的盛典,“碗”外面还有产业工人在罢工示威。
奥运会的开幕式,早不再是运动会,而演绎成一部国家形象的PPT。伦敦的PPT让人迷惑,他们究竟是富裕还是寒酸?严谨还是粗心?在乎还是随意?他们究竟拥有的“Her Majesty”还是娱乐的“邦女郎”?
牛津大学学者斯坦利解释,我们在一个乐观主义的时期赢得了举办权,却得在一个萧条的时期来完成合同——伦敦向世界撩开他的伤疤,但显然,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不英俊。由此,他甚至不在意在一部本国PPT里,借着78岁的拳王阿里,展示他与北美的爱情,宛如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情比金坚。
很明显,博伊尔的伦敦与它的前任并不在一个参照体系中。虽然,伦敦涌进了2000名中国记者,受阅于10亿中国观众,翻滚于3亿中国微博用户的鼠标下,而且,即便吃进了3小时的英国文化,我码下的仍是一排排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