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话规则》:弄懂古典式摔跤先从赛制入手

  在伦敦奥运会到来之前,央视推出了一档名为《张斌话规则》的节目,为观众全面介绍有关奥运会各种“规则”方面的问题,新浪体育将为您连载本节目的内容,欢迎关注。

  要想弄明白奥运会的摔跤比赛规则,必须先从它的赛制入手。有人说奥运会的摔跤比赛采取的是“双败淘汰赛”,这是不对的。“双败淘汰制”的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如果输两场就被淘汰出局,如果输了一场,则还有比赛的机会,甚至还有可能获得冠军。然而奥运会的摔跤比赛却不是这样,因为一方面,确实很多选手在输了第一场之后还有比赛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则是,输了一场比赛的运动员,根本不会有获得冠军的机会!

  解读摔跤赛制

  奥运会上的男子摔跤比赛,一般情况是每个级别19名选手参赛,而女子摔跤比赛一般来说是18个人参赛,在这里,我们只能用比较复杂的语言说明摔跤比赛的赛制规则,以19人的男子比赛为例——

  第一轮:资格赛——先将19名选手分成两个大组,A组9人B组10人,然后进行资格赛,A组7人轮空、B组6人轮空,A组2人、B组4人进行对决,胜者进入下一轮;

  第二轮—第四轮:依次是八分之一决赛、四分之一决赛和半决赛。第四轮比赛结束后,AB两组各产生一名优胜者,可以回奥运村睡个午觉等着晚上的最后决赛。

  然而,半决赛失利的两位选手并不能直接获得铜牌,他们还要等着通过复活赛产生的对手,这个时候的情况就复杂了,分成两种——

  第一种情况,如果进入决赛的选手参加了资格赛,也就是战胜了四名选手进入决赛,则这四位选手捉对厮杀,获胜的二人再捉对厮杀,最后这四位选手中的优胜者进入铜牌决赛,和半决赛失利的一方争夺铜牌。

  第二种情况,如果进入决赛的选手第一轮轮空,也就是战胜了三名选手进入决赛,则这三位选手中的一人将在复活赛第一轮轮空,然后和复活赛第一轮的胜者进行复活赛第二轮的比赛,其胜者进入铜牌决赛。

  这个复杂的赛程确实相当公平,但绝对不如“双败淘汰赛”公平,它应该有个特殊的称谓才对,例如叫“奥林匹克摔跤式淘汰赛”。

  这种赛制将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假如一位选手第一轮没能轮空并且恰好输给了进入决赛的选手、而他所在的这一组又恰好只有九位选手,则他只要参加一场复活赛就能进入铜牌决赛,最终只需要在所参加的三场比赛取胜两场就能获得奖牌——而他所战胜的铜牌决赛的对手,则有可能是经过了资格赛、八分之一决赛和四分之一决赛的三场胜利之后,连输两场与奖牌无缘。

  换言之,二胜一负获得奖牌而三胜二负没有获得奖牌的情况,随时有可能在这种赛制下发生。

  世界上有多少种摔跤?

  说完了复杂的奥运会摔跤比赛赛制,我们再来说一个或许更复杂的问题:世界上有多少种摔跤?

  作为一个排球出身和做足球节目的体育记者和主持人,说心里话,我起初是挺看不上摔跤的,但是在某一年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我对摔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在民运会上,有一个庞大的摔跤家族——

  1,中国式摔跤;2,蒙古式摔跤,即搏克;3,沙力搏尔式摔跤,一种内蒙古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所独创并保留至今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当地那达慕大会的主要项目;4,“且里西”,即维吾尔族式摔跤;5,“北嘎”,即藏族式摔跤;6,“格”,即彝族式摔跤;7,朝鲜族式摔跤——上述七种摔跤,大多是我国民运会的竞赛项目,可以说,民运会的摔跤比赛,简直就是一场摔跤文化的博览会!

  而在世界范围内,摔跤的家族也非常庞大,例如日本的相扑、俄罗斯的桑博、土耳其的涂油摔跤、印度的泥地摔跤、巴西的柔术等等,如果有朝一日举行一次世界摔跤运动大会的话,那才叫“世界人民大团结”呢。

  所有这些摔跤运动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式摔跤。

  对于清史感兴趣的朋友一定知道:康熙皇帝在制服权臣鳌拜的时候,用的是几位摔跤高手。从那时开始,大清帝国一直有一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内卫部队叫“善扑营”,其成员大约300人左右,除了要护卫皇帝的安全之外,主要任务就是在外交场合进行摔跤表演和进行国际间的摔跤比赛(每年在避暑山庄与蒙古的比赛),可以说,“善扑营”,就是直属清朝皇帝的一支职业运动队。

  他们的训练内容,其实就是我们如今称之为“中国式摔跤”的技术,在北京,这项运动曾经深受广大人民欢迎,参与者不计其数,但是随着体育运动的日益西方化,今天已经很难看到这项运动了,虽然其观赏性远远胜过奥运会上的国际式摔跤。

  这里有一个这样问题——

  我一直认为:至少国际式摔跤中的古典式摔跤,似乎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角力”,因为只允许使用上半身力量的古典式摔跤,怎么能算是一种摔跤呢?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辞海里,叫摔跤的运动一定是使用下肢的,所谓“大绊三十六,小绊赛牛毛”——不让“下绊”的“摔跤”,怎么能算是真正的摔跤呢?

  这就又涉及到了中国式摔跤和武术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向世界推广中国武术,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式摔跤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中国式摔跤比武术更具有西方式现代体育的特点,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如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国式摔跤比赛,早就不是中国国内的赛事,而是一年一度在巴黎举行的“巴黎市长杯”比赛。

  到底这是不是一件好事,我想我是不能做结论的,最好请大家都去看看中国式摔跤之后再说吧。

  消极跪撑规则的诞生

  1896年,古典式摔跤出现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一百多年来规则多次演变。现在的古典式摔跤规则规定:不允许采用窒息、致痛、反关节等伤害性动作,不允许抓手指,不允许用腿进攻,不允许进攻对手下肢,不允许抓对方衣服;只能用手、手臂去抓握或搂抱对手的头、颈、躯干和上肢——如此严格的规则,造成了古典式摔跤易守难攻的特点。

  最初的摔跤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往往采用消耗战,当体力消耗差不多的时候再奋力一搏。后来,每场比赛的时间限定为6分钟,让古典式摔跤向现代体育运动跨出了一大步,但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手的消极防守越来越多——在易守难攻的古典式摔跤比赛中,防守的难度小很多,只要坚持到比赛结束,至少可以不输给对手,这对于实力稍差的选手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对于实力相当的选手也是比较保险的打法。所以,赛场上经常出现防守多于进攻的现象,使比赛进行得相当乏味。

  为了限制消极防守,让双方能够近身角斗、激烈较量,古典式摔跤比赛的规则做了多次修改,其中就包括“消极跪撑规则”的引入。

  “消极跪撑规则”是一种人为地制造不公平的规则,在比赛中表现消极的选手,要跪在垫子上等待对手进攻,这样一来,接受处罚的选手在跪撑摔中就将处于防守的不利位置,双方就要拼尽全力对抗,想消极避战也办不到了。这一规则给赛场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古典式摔跤的保守比赛状态,因为选手可以采用假进攻等方式来回避消极跪撑的处罚。

  “不公平”的竞赛规则

  2005年5月,古典式摔跤规则再次做出修改:每场比赛从分上、下半场得分累加,变成每场比赛划分为三局,选手赢得两局即为获胜,分数不再累加。每局比赛的时间为两分钟,前1分钟为站立摔,后1分钟为两个30秒的反抱躯干跪撑摔,跪撑摔由双方轮流进攻和防守,防守成功可获得1分。

  新规则还规定:在前1分钟站立摔中得分占优的选手有选择先进攻的权利,如果选手能在前1分钟站立摔中得分领先,可以在跪撑摔中率先发起进攻,以大比分或者让对手双肩着地结束比赛,不给对手留下翻盘的机会。

  新规则实施后,场上队员在短短的2分钟内,要全神贯注地完成站立摔、跪撑进攻、跪撑防守三个环节,需要更强的应变能力,比赛不仅更加激烈,偶然性也相对增大了。

  新规则给赛场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还不完善,运动员在前1分钟站立摔中,往往会趋于防守、保留体力,争取在跪撑摔中获得胜利。这样的比赛,跪撑摔精彩纷呈,但站立摔却乏善可陈、无精彩可言。为了应对赛场上新的变化,古典式摔跤规则再次改变。

  2009年10月6日,国际摔跤联合会正式公布新的古典式摔跤规则:每局比赛站立摔的时间延长到1分半钟,只留下一个30秒的跪撑摔,由站立摔中获得分数优势的选手选择体位。

  新规则对跪撑摔的方式也做了调整,不再使用固定模式的反抱躯干跪撑摔,而是让进攻队员转到对手的身后,双手放在对手的肩胛骨上,让对手完全不知道他的进攻意图。

  新的规则让站立摔中比分处于劣势的选手失去了跪撑摔中的进攻机会,体位的调整也让他的防守更加被动,这还没完,原来规则中防守成功可以得1分的规则也不存在了,如果仅从跪撑摔环节来看,这个规则使比赛变得更加不公平了。

  但正是这个“不公平”的跪撑摔规则,把古典式摔跤重又领回了传统的轨道上来,激励选手在前1分半的站立摔中拼尽全力、主动进攻,用激烈对抗的方式争取得分,直到胜利。

  我想,这就是看似“不公平”的规则带来的最大公平。

分享到:

相关专题:张斌话规则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