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场赛事”,拥有360亿美元身家的甲骨文CEO埃里森说。他每天都在寻找四周有没有人可以跟他赛上一场。这种斗志,似乎应当专属奥运选手。然而,“让其他所有人都必须输”的埃里森定式,并不能囊括现代奥运精神,甚至更高、更快、更强,也受纷繁时事冲击,而无法标示出伟大奥运的历史进步。
那么,什么才是伦敦奥运的看点?
是在开幕式上点数羊马鸡鹅作何象征,还是到不同赛场计量金银铜牌孰强孰弱?抑或追随偶像,看辉煌的再造,命运的意外,丑行的露馅?
体育比赛,体娱趣闻,或者说令人愉悦的体坛景观,都集中涌现于全球目光聚焦的奥运舞台。奥运引力,对主办国来说,关系到国势、民心和尊严,对看客们,则多半就是找个亢奋兴致的乐儿。当然,被“举国体育”所塑造和诉求,我们中国人,有的也很不轻松,但不吃体育饭的,不是运动员家属的,就另当别论了。有趣的是,即使坐在同一看台、同一电视机前,体育“赢”君子和体娱“瘾”君子,感受会大相径庭。就像那句横跨中外的文艺腔,“一百个演员能演出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数亿观众,领略万千酸甜苦辣,将泛出无边无际的喜怒哀乐。
我对奥运的敬畏,曾经课本化地膜拜顾拜旦们,但真正肃然并生出感情,是欣赏了英国电影《烈火战车》。
1919年,深受种族偏见之苦的剑桥学生亚伯拉罕,一心想赢得奥运会百米赛金牌来为同胞争光;几年后,伦敦举行全运会,亚伯拉罕与另一位一心夺冠的青年里达尔在跑道上相遇,里达尔获得冠军,亚伯拉罕却落后了两码,他的女友安慰他下次定能超过,但亚伯拉罕痛苦地说,他的速度似乎已达极限,再也无法提高了。在场的意大利教练在这个失败者身上看到渴望拼搏的高贵精神,便对他说:“那两码包在我身上。”
教练指导亚伯拉罕从基本动作开始系统地进行训练,失去自信的他渐渐恢复了信心。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 里达尔终于夺得400米赛冠军,而且打破了世界纪录,他高举紧握的双手,向成全了他的林赛勋爵致敬。由于特殊原因,参加短跑的亚伯拉罕虽然没有遭遇上他一直等待的里达尔,但和他角逐的对手全是美国短跑名将,极尽所能的比赛让他领悟,运动员最大的障碍不是对手,而是信心,亚伯拉罕在伟大的奥运会上,实现了夺冠的夙愿。
请原谅我干巴巴地叙述了一个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创作的电影,那是英国、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真正诠释出奥运真谛,给人以巨大心灵震撼的佳作。想通过伦敦第30届夏季奥运会深入了解英伦文化的人,最好在观赏开幕式前后,重温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它会帮助我们徜徉于没有边际的奥运舞台,读到人性中的更真,更善,更美。
我以为,金牌的内涵,或者说圣火的寓意,当是高快强与真善美的相加。胜负固然刺激,赢得健康和健全心智,才是人类推崇体育运动的本源,初衷。
准备好了吗?为场上冲刺尖叫,为看台美女着迷,为稀奇古怪嬉笑怒骂,为“自己人”超常发挥,喝他个酣畅淋漓······借奥运舞台,放大我们的视野和情怀吧!
在战争与“恐怖”折腾的人心不宁的地球上,自由自在沉浸于奥运,好幸福。千万千万,别挥霍别糟蹋了和平时代所赐给我们的这份奢侈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