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张玮
在这个普通人拿个手机就能发微博、发照片和发视频的时代,所谓“媒体不能暴露开幕式细节”的默契,早已成了一种无奈。除非,开幕式不需要彩排。
但回过头来看,如今充斥在网络和平媒上的所谓 “开幕式泄密”,难道真的会打消很多人关注开幕式的念头?
我曾有幸亲临两届奥运会开幕式现场。2004年雅典奥运会,如果事先“泄密”,无非也就是“内场将被布置成爱琴海”,但这远远不能描绘出我当时在现场的震撼;2008年北京奥运会,“届时会有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的描述早就见诸报端,但根本无法体会现场展示时的魅力。
只要不是过长的视频和详细的描述,一些适当的“泄密”其实是对开幕式的一种宣传。这就好比开出了一张“菜单”,让你知道会上什么菜,但不可能只看菜单就可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
也正是如此,尽管不断提醒观众要保密,但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两次带妆彩排,都没有严格限制普通观众甚至记者拍照和摄像。在大多数内容都曝光后,开幕式的门票依旧一票难求,明晚全球依旧会有10亿以上的人收看开幕式转播。适当的“泄密”,其实也是一种“吊胃口”的宣传。
(本报伦敦7月2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