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并非没有人情味 奥运是重塑体育观好时机

  /周葱

  川将冯喆又红了。不是因为比赛,是因为他的微博。在这些作品中,他极尽幽默之能事,乐翻了众多网民。除了这些段子本身好笑外,可能赛场上坚毅刚强的他,冷不丁亮出这种技术难度超8.0的细腻活,其极大的反差,增加了笑果。

  冯喆肯定不是孤例。不少中国运动员,其实也尊敬师长、热爱家人、活泼开朗甚至古怪机灵,绝非英人口中只有训练没有生活的“机器人”。

  但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运动员培训体系、我们对金牌的特殊兴趣,的确又给别人留下了太多口实。就以这两天的事看,吴景彪夺银后罪人般地自责让人心酸,吴敏霞家里对她隐瞒了3年亲人去世的消息,再听听刚夺得举重冠军的李雪英的爸爸怎么说:“我就是想马上见到她,已经两年没见了,自己的孩子嘛!”说完,他从手提袋里找出一包纸巾,把一张纸巾撕成两半,用半张纸巾擦拭眼角……

  这真是我们需要的体育吗?让人欣喜的是,从舆论对吴景彪飙泪道歉的反应看,绝大多数人已经不认同这样的体育观。

  可以说,这种体育观影响之深,你我都能感同身受。一个单位的运动会,都会有人去作假;一个小学生比赛,都有超龄现象。孔老夫子和学生们“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那种天趣,在基层体育中也无法再享受。这种气候下,遑论利益冲突更激烈之省运会、全运会,为了金牌,啥事不可为?

  有人可能会诘问我,那就不需要夺金牌了?其实竞技体育不可废。竞技体育对塑造个体体格、性格有莫大帮助,对塑造国民性亦不无裨益。但“唯金牌论”阉割了体育的其他诸多社会功能,尤其是教化功能,已经造成众多恶果,此时此刻,已到了必须反对的地步。目前精英培养体制,以民众对体育的低参与度为代价,这条路,将越走越窄,其从选拔到比赛指向的种种不合理,也会越来越招致民众反感。

  观念的突破,需要一些标志性事件来冲击。伦敦奥运,在现代体育的发源地举办的这届奥运会,应该是我们重塑体育观的绝好时机。

  体育,归来!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