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尼
奥运会开赛一周,“欺诈”这个词在英国媒体出现的频率已远远高于在法院里出现的频率,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奥运会好像已变成了欺诈与反欺诈的运动场。
“欺诈”一词,最早出现在叶诗文夺得自己的第一块游泳金牌之后。美国游泳协会的某位官员和BBC的某位著名女主播,几乎“不假思索”就脱口扔出了这个辞藻。紧随其后的,是国际羽联的那些官员们,他们先是在比赛规程上挖了一个骗人的大坑,然后又打着反欺诈的大旗,用“消极比赛”的名义对4对本想“合理利用”规则的女双选手痛下杀手。再后来,国际自盟的仲裁官员们在录像回放和规则条款中都找不出解释依据的情况下,还是硬生生地以犯规之名,夺走了中国女将郭爽、宫金杰本已到手的金牌。
好戏还不算完。当自鸣得意的英国自行车选手赛后已反复承认自己在比赛中是故意摔倒,以骗取重赛机会,并成功从对手法国队手中偷走胜利的事实后,那些官员们却非但对这再明显不过的欺诈行为视而不见,反而还跳出来为东道主选手辩解,而理由更滑稽:他们是合理利用规则,这不是欺诈。与此同时,英国媒体也集体“失声”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连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也站出来辩解:“就像我们在羽毛球事件中所说的那样,英国运动员尊重奥林匹克精神。我认为关键是程度以及判断的角度。”
羽毛球假打就是道德败坏,自行车假摔就是“尊重奥林匹克精神”,同样都是在钻规则的空子、都有悖体育道德和奥运精神,为何性质相同的行为却享受了不同的待遇?
奥林匹克倡导的是平等、公正的参与精神,任何欺诈行为都应该受到鄙视。然而,在各方巨大利益博弈的现实中,要想摆脱这样的乱象,杜绝这类行为和事件的发生,恐怕还只能从规则上去想办法。只有不断完善比赛的规则规程,才能让投机取巧者无空子可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