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奥运会“是大是小”是个难题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05日23:16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潘治 马向菲

  “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这句莎翁的名言,或许在奥运会举办者看来可以演绎为另外一个版本,“TOOBIG,OREVENBIGGER?”(太大,或者更大。)

  奥运会的组织者现在遇到了一个两难抉择:若不缩减成本和规模,经济压力就不小;若节俭起来,又容易受到批评,甚至也会给赛事的精彩带来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在一片压缩成本的呼声中,也有更多的项目和选手努力想挤进奥运会,毕竟,对于大多数体育选手来说,奥运会就是最高殿堂。

  现代奥运诞生百余年来,伴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参与奥运热情的持续高涨,伴随着全球民众对奥运精神认同的不断加深,奥运会的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伦敦奥运会的参赛运动员人数再次过万,再加上数千名官员、裁判员、教练员等,以及约20000名电视转播人员和记者,这无疑又将成为史上规模最大之一的一届奥林匹克盛事。

  尽管国际奥委会(微博)主席罗格在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一再强调,今后奥运会不会越来越庞大。但现在奥运会的规模缩减起来十分困难。虽然伦敦奥运会的大项只有26项,但在4年之后的里约,大项设置又变回了28。

  控制奥运会的规模,这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尤其是罗格曾经说过,他的施政纲领重点之一就是“把奥运会的规模和成本降下来”,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小”字。然而,人口只有12000的挪威小镇利勒哈默尔也曾成功举办过冬奥会的例子,至今依然对夏季奥运会而言只是天书奇谈。

  本届奥运会被称为“最节俭”的一届,也被戏称为“最临时”的一届,26个大项分布在34个体育场馆里举行,其中14个新建场馆中有8个是临时场馆。除掉承办足球赛事的各大英超豪门所在的体育场,本届奥运会诸多赛事实际上是拥挤不堪。

  以伦敦东郊的EXCEL体育馆为例,这座欧洲最大的综合性会展场馆之一的建筑,被临时改建成承办柔道、拳击、击剑、乒乓球(微博)、摔跤、跆拳道和举重共七个项目的场馆,利用赛事进行的“时间差”来节约了多个场馆的新建。主办方自豪地声称,这是多个项目第一次在“同一个屋顶下举行”。而伦敦奥运会的篮球场馆,也号称是历史上建筑时间最短的篮球馆,赛事结束之后就将拆除并可能打包卖给下届奥运会东道主巴西接着用。

  本届奥运会至今赛程接近一半,东道主各种“因陋就简”的举措已经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和抱怨。对于人口700多万的国际大都市伦敦来说,理念、经费、城市建设规划等等,都是东道主只能“见缝插针、百般腾挪”的原因;但奥运会本身过于庞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奥运圣火已经在伦敦点燃,或许如今已经没有人会记得当年与伦敦一同申办的竞争对手了。在那一长串被遗忘的城市名单中,既包括巴黎、纽约、莫斯科等国际大都市,也还有诸如德国莱比锡这样人口只有50万的小城市。

  想当年,小城莱比锡提出承办奥运的规划中,提出要把成百上千的废弃厂房与住宅收拾妥当,并将部分来宾安排在临近的其他城市,甚至邻国捷克。而赛事举办地点则划定个1-2小时车程的交通圈,充分利用周边的场馆资源。只可惜,如今没有人会知道,这样的设想究竟是否真正可行?

  国际奥委会实际早已展开了奥运会的“瘦身”计划。他们计划,从2020年奥运会开始,奥运会的核心大项为25个,最多可增设3个临时大项。这样计算起来,奥运会的大项依然将达到27、28个,这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28个大项相差无几,如果这样,规模缩减压根无从谈起。举办这样规模的赛事依然是许许多多城市难以企及的梦想。

  伦敦奥运会是第30届夏季奥运会,但伦敦已经是第三次承办奥运会的城市了;截至伦敦,目前举办过夏季奥运会的也仅仅23个城市。即便按照现行规模,全球能够顺利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也不会太多。

  曾经举办过1928年奥运会的阿姆斯特丹,近来正在积极筹备,准备申办2028年的奥运会。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在出席本届奥运会开幕式后表示,尽管提出申办还需斟酌,但“荷兰太小”不应该成为不申办的理由。

  然而,著名荷兰体育经济学家鲍勃·海尔,即《奥运玩具》一书的作者,却从经济、社会以及促进体育发展的角度撰文分析说,对于荷兰这样一个小国,未必需要申办奥运。

  受到与奥运会相类似的规模困扰的,还有欧锦赛、世界杯这样超级热门赛事。刚刚结束的乌克兰/波兰欧锦赛上,乌克兰因为国家基础设施较差而饱受诟病。而根据欧足联的计划,2016年法国欧锦赛上,参赛队伍将从16支队伍扩充到24支,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申办门槛。

  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就此表示,八年后的2020年欧锦赛,可能会在“12或13个欧洲城市举行”。普拉蒂尼在欧锦赛期间说:“为什么一个国家要为主办一届比赛建造10多个场馆以及机场呢?如果欧锦赛在全欧10多个国家的10多个城市举行,那么每个国家只需要建设一个场馆和一个机场,这不仅更容易,并且每个国家的投入也少多了。”

  普拉蒂尼的提议尚且留存在讨论之中,能否实现还需要打上个问号,但这至少表明,不断膨胀的体育大赛规模,确实已经令很多有心申办的国家或城市频频感到“伤不起”。

  本届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以及下属的多个单项赛事联合会向诸如尼日尔的赛艇选手伊萨卡、沙特首名女运动员柔道选手沙希尔卡尼、莱索托的游泳女选手提科、以个人名义参赛的玛里阿,以及阿富汗、索马里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运动员发放了特殊的“外卡”。这一做法无疑值得弘扬,因为这些正是践行“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最佳实例。

  但另一方面,姑且不说不少成绩优良的运动员因参赛名额等限制被拦在奥运门外,例如国际柔道联合会建议给奥运会的柔道比赛增加两个团体项目、澳大利亚女子皮划艇激流回旋队教练福克斯希望增加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女子项目等呼声,也不绝于耳。如此之多“参与”的要求,无疑令国际奥委会的瘦身计划更平添困扰。

  由此看来,奥运会是大是小,不仅是个问题,还是个难题。(完)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