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三大球青黄不接群众基础堪忧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09日10:33  解放日报

  本报特派记者 陈华

  ■参赛队伍都呈现青黄不接

  ■三大球群众基础普遍堪忧

  ■新旧人才培养体制缺衔接

  昨天,是中国体育 “三大球”黑色的一天。中国女排和中国女篮分别落败,双双无缘奥运四强。前天,中国男篮在小组赛5战5败,在12支参赛队中排名垫底,创下近20年奥运最差战绩。

  而在两个月前的奥运男排落选赛中,中国男排位居倒数第二,失去了进军伦敦的资格。时间再往前推,中国男、女足均在奥运预选赛中落选,早早就无缘伦敦奥运会。

  中国“三大球”在本届奥运的全面落败,与34枚金牌的强势形成了鲜明对比。三大球是国际体坛最受欢迎、也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中国的三大球项目在伦敦奥运的集体失语,折射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任重道远。

  人才之失

  中国三大球目前的家底,确实让人汗颜。每支球队虽然境遇各有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队伍青黄不接。

  女排负于日本后,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指出目前的中国女排后继乏人,“没有人接上来”,所以只有让老将“几进几出”。中国男篮姚明退役后,球队没了核心和领袖,多个位置上缺乏实力突出的新人,一个在NBA打球的易建联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国女篮是伦敦唯一的亮点,但仍然在依靠苗立杰和陈楠两名老将压阵,年轻队员太过稚嫩,人才更替成为问题。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相比中国男、女足的集体缺席,近邻日本足球足够创造了神奇,日本国奥队杀进四强,女足进入决赛。

  命运其实早已注定:目前中国只有2.6万名注册球员、4000名注册教练员、5000名注册裁判员,刷新中国足球历史最低水准。反观日本,注册球员超过100万,注册教练员6万多,注册裁判员12万多。中国足球怎么和日本比?篮球和排球碰到的问题,几乎和足球一样。

  教育之病

  后备人才的严重不足,是中国三大球项目严重滑坡的原因。表面来看,是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出了问题,但实质上更是教育之病。

  和举重、乒乓、跳水等中国优势项目的培养模式不同,三大球的进步和提升,需要强大的群众基础,需要全面丰富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面对欧美成熟职业体系的挑战,其成功的难度,确实更大。

  继续以足球为例子,看一组数据:足球强国的成功,建立在足球人口高占比的基础上。西班牙全国人口近5000万,足球人口为350万,占比达1/14;德国全国人口近8000万,足球人口为650万,占比达1/12。意大利足球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12,法国为1/15,荷兰为1/4。日本的足球人口占比,约为1.6%。反观中国的数据,还不到日本足球人口占比的1/50。

  那么,三大球的运动人口提高,要去哪里挖掘?答案,只有校园。问题是,如今的中小学校园,并无太多三大球生存的土壤,三大球选手走的还是从小开始专业化训练的老路。要真正解决三大球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教育系统就需要搭建“蓄水池”,让体育真正成为中国孩子的生活方式。

  转型之痛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提升三大球的竞技水平,就成为中国体育的共识。振兴三大球,也是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必由之路。

  三大球不仅是各个世界体育强国的拳头产品,更因其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延伸成为体育产业的核心链条。欧美体育强国的职业体育联赛,主要依赖三大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不少体育部门将三大球等集体项目或解散或推给市场。旧有的人才培养体制解体后,新的体制迟迟未能建立。我们在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伦敦奥运会整体取得优异成绩欣喜的同时,别忘了为三大球集体项目补补短板,多想些办法多栽些树。

  几十年前,分管体育工作的贺龙元帅曾经说过,“足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如今,中国足球依旧在泥潭中寻找突破。显然,三大球水平的提升,中国体育的转型,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转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本报伦敦8月8日专电)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其他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