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博伊尔干得的确很漂亮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12日08:59  外滩画报微博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博伊尔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博伊尔 (点击观看更多其他组图)

  如果不是奥运会开幕式,我想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是没有兴趣把时间花在博伊尔的电影上的,哪怕是那部奥斯卡金奖《贫民窟百万富翁》,《127小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在精彩和沉闷之间穿梭。来到伦敦之前,博伊尔对于我就是照片上的人物而已,奥运倒计时100天时介绍开幕式创意发布会上的短短一段视频给我的印象也不过是他音量陡升的豪爽笑声。

  端详着博伊尔的照片,总觉得其眉宇之间像个“全民面孔”,左思右想而不得,忽一日脑海里浮现出来了,活脱脱一个老年版哈利·波特嘛。奥运会开幕式前两天,在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的大会上,“老年版哈利·波特”突然出现在了小小的主席台上。此前晚上,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正式彩排,该是一个强度极大夜晚,很多绝密环节必须到深更半夜才能施展开。可是,在博伊尔的脸上见不到丝毫疲惫,不断地与身边相识的人谈笑风生,我想执行国家使命的人逢此盛事大概都是如此的。

  来到伦敦之前,关于开幕式,全靠想象的翅膀,往往会被一些罕见的剧透所误导,比如优美的田园风光,再比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得皮毛而已。当我拿到组委会发放的开幕式导演阐释时,如获至宝,从每一个细碎的信息点上就可以深入探究下去。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博伊尔短短不过几百字的朴实阐述,第一句话打动了我,“有些国家的革命曾经深深地改变了他们的国度,英国的革命深深地改变世界”。看了开幕式之后,这句话的深意不言自明,文明的力量最有魅力。

  2009年,正在拍摄《127小时》的博伊尔获得伦敦奥组委垂青,又一位电影导演要担当奥运使命,张艺谋有了2008 版的中华民族五千年鲜有的恢弘盛典,压力自然倒向后来者伦敦。文明深厚、创意无穷的伦敦可选之人不在少数,时至今日我们也无法知道,是谁的意愿最终决定了博伊尔在过往的两年间在为英伦创造“我们星球上最伟大的秀”。开幕式当天,英国《卫报》在电影专版上有篇文章极其解渴,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可以从未曾想过的角度去结识博伊尔,这位时值盛年的“艺术家、娱乐产业界的好家伙”。

  一位导演的专业影响力,无外乎票房、口碑和获奖,一部《贫民窟百万富翁》高效率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奥斯卡奖、英国电影艺术奖的奖杯非常耀眼,1500万英镑的小投入,换来2.5亿英镑的票房,叫好与叫座一并获得。获奖只是果实,耕耘与专注才最有魅力。自17岁出道,博伊尔谋到了一生中第一份与艺术梦想有关的职业,在一家剧院开车,运送道具。此后,博伊尔考进大学,从戏剧学习到跻身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从BBC导演到可以自由创作的电影名导,在各种岗位和工种中经受磨炼,游走在大银幕、舞台和视觉艺术不同世界之中,获得评价甚高,甚至最初也考虑到他对应媒体的超强能力,才光荣当选的,在这个位置上是要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的。举一个小例子,伦敦奥运会的筹办过程,经历了工党向当今保守党执政转换的全过程,开幕式大获成功之后,苛刻的评论家还会强调,这个非常不列颠的“最伟大的秀”就是为左倾的工党呈现的,甚至比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还更加“社会主义”一些。

  这样被贴上标签的责难和评论也许对博伊尔不会造成巨大的困扰,但是如何才能坚定自己的创意选择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开幕式结束,例行的导演团队发布会召开已是后半夜,同台而坐的有科勋爵,博伊尔真诚感谢了这位组委会主席的鼎力支持,我相信这不是客套。一个艺术家在纷杂环境中是需要防火墙保护的,哪怕是薄薄一层也好,科勋爵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源自这位艺术家的所有灵感和恣肆飞扬。

  开幕式艺术总监的位置会让很多人却步,博伊尔接受挑战自然不是单一原因,我更愿意相信他在开幕式当夜所言的理由,是继父对于奥林匹克的那份狂热的长久感染让他愿意成为奥林匹克盛典的创造者。博伊尔介绍说,继父对于奥运会的态度简直可用“疯子”来定义,深更半夜在家中电视机前守候从墨西哥传回的模糊影像,我描述的这一瞬间该是遥远的1968年,那一年奥运会是在墨西哥城,博伊尔11岁。18个月前,博伊尔的继父去世,7月27日开幕这一天,恰逢老人的生日。这一重要细节也许可以帮我们解读清楚,为何在此次开幕式中会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生与死。北京奥运会,张艺谋团队征集的是孩子们的笑脸,在鸟巢充分呈现。博伊尔团队在“人类庆典”上征集的居然是往生的亲人照片,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喜庆之中平添一份淡淡的忧伤,无论是彩排还是正式直播,两次看到那一分钟视频所组成的“纪念墙”,我都在判断该以怎样的情绪去表达,如果早就知道博伊尔的这份情愫,也许会更早地认同这份淡淡忧伤的。

  博伊尔生在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中,父母都是劳苦大众出身,因此对于工业革命和NHS健康体系的展示是要一份坚定诉求的,说到底是关切政府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市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四年前,我们无与伦比,因此很愿意将北京与伦敦做各种维度的比较,以北京的视角出发,伦敦的开幕式是有不少瑕疵的,广场艺术专家们的意见也并非没有道理。但依我之见,对于开幕式的判断早该超越恢弘以及“奇、绝、特”的追求,无论哪个国家承办,基本水准都该不低,反倒是传递各种理念与精神才是核心要义。在这一点上,伦敦比北京更鲜明、更执着,至少开幕式是这样的,“激励一代人”和“奥运遗产”贯穿始终,让不知名的未来体育之星去点燃主火炬台,让圣火成为可以被分享传承的理念领先于对点火方式的奇绝追求,有新的典范作用。

  开幕式也有自己的一条鲜明理念——“为所有人”,我想该与博伊尔个人理念密切关联,他曾经强调这开幕式是所有参与者的,这个国家都该是每个人的。熟悉博伊尔,对其有好感的人们都会说,入行以来他几乎未变,善待他人,扶助后辈,是个标准的“好家伙”。也许有过誉之嫌了,但是“好家伙”这一次干得的确很漂亮。

  张斌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博伊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