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周俊之痛是竞技体育转型之痛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7月31日08:34  大众网-齐鲁晚报微博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奥运会金牌真的不该再是中国体育的全部,中国人对于体育关注的重点,也由金牌转变成了发展全民体育。
  □本报评论员 韩适南

  17岁举重小将周俊弄丢了一块金牌,在招来指责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对她表示了同情。
  周俊是无辜的。事后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管理中心主任马文广说,“这个名额是湖北的,至于让谁去,湖北体育局定。”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周俊的遭遇,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经此一战,甚至于她以后的前途都是个问题。
  周俊之痛,不仅是她个人之痛,也是中国竞技体育如何从唯金牌论走到“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转型之痛,是从唯金牌论迈向全民体育的跨越之痛。
  本届奥运会上,王明娟夺得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冠军,但她取代赛前选拔成绩第一的田源这件事,曾引来争议;吴敏霞夺了金,可她的家人对其隐瞒母亲病情和外公外婆逝世这些事情,亦曾受到指责;比周俊还小一岁的叶诗文(微博)夺金后回答各国媒体的只有一句话,“很激动、很兴奋、训练很苦”,以至于有西方记者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并不友好的问题,“你是只会训练、比赛和拿牌的机器人吗?”如果“机器人”成为中国运动员的代名词,那夺金对中国竞技体育来说绝对不是个荣耀。
  多年来,无论在奥运会上是得是失,非议和批评总与金牌缠绕在一起。这个怪圈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唯金牌论的现行竞技体育机制有问题,亟待转型。
  但转型并不容易,一是因为唯金牌论的惯性依然存在,二是因各方利益纠葛导致的转型难。中国奥运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近日表示,“金牌多了,一些学者说金牌没什么价值,要中国运动员放松、享受比赛。可是伦敦奥运会,哪怕是我们的金牌少拿了一点,老百姓能把你骂死。”这话表达出的,就是惯性的思维和对转型认识的偏差。
  从此次奥运会来看,已有中国选手开始追求纯粹的体育精神。仲满(微博)止步于击剑16强,但赛后他激动得放声怒吼,跪地庆祝。他在微博上说,“奥运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运动员都想把自己的阳光、激情和奥林匹克精神表现出来。最后的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冠军就只有一个。参加就能拿冠军,就没有人去搞体育了,也失去了竞技体育的魅力。”
  观众也没有批评仲满。微博上有网友给仲满留言:“真的好棒了,只要尽力,我们都挺你到底。”还有网友说,“谁说的非要得金牌才叫好样!能参加奥运的运动员个个都已经很棒啦!”
  可见,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已经理解并支持这种回归体育精神和全民体育的举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奥运会金牌真的不该再是中国体育的全部,中国人对于体育关注的重点,也由金牌转变成了发展全民体育。同样是肖天,他也表示,“金牌只是一种数值,中国竞技体育结构需转型”,“职业化最大阻力是利益集团”。所以,无论是夺金之痛还是失金之痛,都痛在竞技体育转型上。不转型或转型慢,那得金或失金皆招骂的怪圈就不会消失。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举重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