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刚从"大工地"--伦敦奥林匹克中心离开,媒体官员Jenny、Gillian就带着我们乘坐大巴驶向市中心,并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要去伦敦奥组委的办公大楼,大家到时候请将手机关为静音,切勿喧哗。"
然而当车停在位于伦敦市中心商业区附近的奥组委大楼时,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已经到了--因为这栋大楼实在是太普通。虽然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全玻璃幕墙设计,但是整个大楼外侧表面没有任何表示和招牌。再加上被对面的巴克莱银行和宝马专卖店一“挤兑”,让它看起来甚至有些寒酸。更让人惊讶的是,伦敦奥组会“居然”还不是这栋大楼的所有者,因为他们只是租用了其中的10层楼而已!要不是大堂里还有LOCOG(伦敦奥组委)的标志,普通人恐怕很容易将这个地方视作写字楼。
“整个伦敦奥运会将投入93亿英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随便花钱。”Jean Tomlin,伦敦奥组委人力资源总监如此解释道。的确,除了楼下严格的安保措施之外,整个伦敦奥组委的办公室看起来都可谓平平无奇———普通的浅灰色地毯,普通的浅黄色办公桌,普通的戴尔台式电脑,整个办公室简洁清爽。这样的工作条件,恐怕还赶不上伦敦其他大公司的办公环境。
接触大腕
保罗·戴顿(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
保罗·戴顿无疑是本报记者伦敦行的最大收获,但这位伦敦奥组委的二号人物出现在你面前对奥运会侃侃而谈,的确让人有一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觉。作为官方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戴顿一直在努力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观点:伦敦会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Stephen Frost(多元化与包容项目负责人)
Frost“不幸”遭到记者们的"刁难",对于伦敦奥运会门票这个“烫手山芋”般的话题,Frost无法正面做出回答,只好表示“这是奥运会的老大难问题。”
Grey Thompson(宣传大使,9枚残奥会金牌得主)
尽管坐在轮椅上,但是Thompson的自信、乐观和开朗,却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记者。带着微笑,她向我们承诺:“伦敦奥运会将会非常梦幻。”
卧底地点: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
安保程度:★★★★☆
另外一个戒备森严的政府部门,是所有来英国旅游、探亲等都必须打交道的部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所有的签证办理事宜能否被批准通过,都要由他们决定。
13日下午,穿过熙熙攘攘的中央商业区,我们来到位于白金汉宫副楼的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远处的白金汉宫广场上,英国皇家骑兵队正在进行每天一次的换岗仪式。白帽红装的骑兵,是女王近卫队(Queen's Life Guards);红缨蓝装的,则是皇家骑兵卫队/第一龙骑兵团啦(Royal Horse Guards/1st Dragoons)。就像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那样,这个沿袭了数百年的传统仪式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参观。
作为重要的政府部门,这里的安保措施相当严格———我们携带的背包等物品都必须接受扫描检查,手机更是必须关机后统一上交给工作人员,锁在一个为造访者专留的柜子里。虽然可以使用相机,但不能透过窗户拍摄外面的场景。同去的记者开玩笑表示:“小心有枪在瞄着你!”在以Chuchill(丘吉尔首相)命名的会议室内,我们得以和政府部门代表安德鲁·米歇尔进行了深入沟通。
接触大腕
安德鲁·米歇尔(英国发展大臣,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事务负责人)
和保罗·戴顿一样,米歇尔也非常自信且自豪:“伦敦奥运是英国向世界宣传的一扇窗户。我相信在未来的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里,伦敦都会因为这次奥运而获益。”
作为政府部门代表,在谈及93亿英镑的奥运投资时,米歇尔显得更有气势:“We do have the money(我们的确有钱)。”在他看来,伦敦奥运会组织工作完善、政府支持到位、场馆建设优秀,届时绝对会为全世界奉献一场体育盛宴。而对于晨报记者提出的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米歇尔非常自豪地回答:“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也付出了很多代价。对于以往数百年来工业造成的污染,我们关闭了市内的所有电厂,约束废弃排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正是上述努力,让我们有信心保证伦敦的空气质量。”
的确,从记者的亲身经历看,伦敦早已不是那个灰蒙蒙的"雾都"--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每天都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在泰晤士河畔,随时都可以看到穿着运动短裤跑步的伦敦市民,而这,也许就是伦敦居住环境改善的最佳佐证吧!
卧底地点:伦敦交通局
安保程度:★★
相比伦敦奥组委和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伦敦交通局的“排场”就更小了———在维多利亚大街一栋外观普通的大楼里,伦敦交通局就这样被淹没在邮局、意大利餐馆以及英式快餐店的包围中。在5楼的大会议室,新闻官Stuart Ross在PPT的封面上写了这样一行字:Hosting a great Games and Keeping London Moving this Summer(主办一届伟大的奥运会,让伦敦在这个夏天“动”起来)。
的确,伦敦奥运会期间,将有超过3万名运动员,900万观众涌入这座城市。尽管伦敦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广阔的地铁系统,但奥运期间爆炸性增长的人群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巨大考验。为此,伦敦交通局除了增加地铁班次、提倡自行车出行等常规举措外,还利用高科技对奥运会期间人流量进行了模拟。
根据Ross提供的数据,在开幕式当天,比赛前三天以及闭幕式当天,伦敦的游客数量达到最巅峰值--为此,他们利用高科技进行了精确模拟。开幕式当天,地图上奥林匹克中心和各大换乘车站呈现出深红色,而其他人流量较少的地区则用黄色显示。比赛第一天,各大场馆附近游客最多,届时地铁如何增加班次,公交车如何调整路线,都已经被伦敦交通局提前演绎过了……
接触大腕
Stuart Ross(伦敦交通局新闻官)
Ross长得有点像“台球神童”特鲁姆普,他说话语速极快,分析问题条理清晰,引用论据可谓“张口就来”。对于每天300万人将搭乘的公共交通系统,Ross虽然感觉任务艰巨,但对完成该任务非常有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