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子体操训练方式需反思 伤病成头号大敌

  中新网记者 刘通

  在当地时间31日下午结束的伦敦奥运体操女子团体决赛中,中国队取得174.430分位列第四,与奖牌失之交臂。赛后,姑娘们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失利固然令人遗憾,但中国体操女队仍在稳健地迈步前行。年轻的队员们值得交出这笔“学费”。这既是为了成长,也为了四年之后的再一次奋起。

  体操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中国体操队也是一支为中国体育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冠军之师。但根据竞技体育的规律,“波峰”之后必然迎来“波谷”。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队首次尝到了团体金牌的滋味。但在这个奥运周期里,她们的表现却未尽人意,在前两届世锦赛上均收获铜牌。在本届奥运会女子团体资格赛中,中国队位居美国和俄罗斯队之后,名列第三。

  决赛中队员们顶住了压力,在场上竭尽所能。年纪最小的姚金男强忍腿伤,在高低杠上发挥出色,为中国队开了个好头。尽管最后丢了金牌,姑娘们却没有在奥运战场上“丢人”。

  但在赞扬她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时,我们也不禁要反问一句:老将程菲重伤无缘奥运的悲剧是否真的无法避免?姚金男是否必须忍痛上场?中国体操的训练方式,仍有许多需要反思之处。

  和女队情况相似,中国体操男队也备受伤病困扰。滕海滨临阵受伤遗憾退出,队长陈一冰也拖着半月板撕裂的重伤上阵。尽管最后战胜了强大的日本队夺冠,但队员们的健康仍然受到了影响。

  体操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可以提高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挖掘运动天赋。但在传统的“以量取胜”的训练方式下,中国队虽然成绩辉煌,但伤病情况也层出不穷。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曾称,“中国体操眼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苦、累、伤’的传统形象”。试想,当孩子们看到选手们因伤无法上场的泪水时,又怎么会愿意去练习、去热爱它?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体操运动的推广和发展。

  放眼世界体操界,著名的“体操妈妈”丘索维金娜和保加利亚老将约夫切夫均已年届四十,仍然活跃在奥运赛场上。而陈一冰、滕海滨等功勋元老却已经要考虑起退役的问题。竞技体育是否需要以损害选手的健康作为代价,值得反思。

分享到:

相关专题:体操、艺术体操、蹦床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体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