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伦敦奥运回归人 激励人

  中新社伦敦7月30日电题:回归人 激励人

  中新社记者 沈嘉

  中国女子举重小将周俊刚刚经历了她人生中的黑色一天,三次试举失手,黯然出局。

  于是此后的评论中有“崩溃”、“惊天一败”的形容,也有关于“内幕”、“猫腻”的分析。

  也有声音说,“中国女举在奥运赛场上的最差成绩,这些跟周俊本身的遭遇来比较已经都算不了什么,这个17岁的少女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以及,“输掉的奖牌可以再夺,毁掉的是一位年轻选手的未来和信心。”

  比赛暴露出的地方利益博弈、人才选拔制度固然值得反思,同时,作为运动员的个体命运,也应当被足够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丢掉一枚奖牌,并不比一名17岁女孩因承受不该承受的压力泪洒赛场,而更令一支国家队蒙羞。

  媒体报道中还出现这样一则消息:本届奥运跳水冠军吴敏霞的妈妈患癌症隐瞒了女儿多年,这个“善意的谎言”直到不久之前吴母病愈后才被拆穿。此外,为减少对吴敏霞的影响,其外公、外婆去世的消息也曾被隐瞒。

  “享受天伦之乐这种事情,我不去想更不敢想。”吴父说。

  此类情节,同样应当引起关于竞技体育中“人”的位置的思考。

  “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对此应该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运动员不应被简单视为“奥运夺牌机器”的冰冷构件。统一标尺,服从效率,这是工业社会之后对人的异化。

  刚刚摘得奥运会女子100米蝶泳银牌的中国选手陆滢反思说,“中国人的想法习惯就是如果我练得很累,才会休息,什么业余爱好都没有,把自己框在一个圈子里,只会一味的训练。这样是不对的。”

  奥运最终要回归到具体的人,关切个体命运的走向,允许人格形态的多样,彰显人性的光辉。

  应该承认,和几年前相比,公众和媒体看待体育的眼光有了更多的人情味。一些学者也观察到,此次伦敦奥运,中国百姓更关注的是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不仅仅是拿几块金牌,而是运动员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道德,和更人性化的形象。”

  站在“人”的角度,本届奥运会的口号恰是:激励一代人。

  让体育回归本原,使人获得体质、道德、精神上的全面提升,个体价值得到尊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DNA。

  如果这个夏天,一个17岁的女孩不会因为奖牌丢失而背负沉重包袱乃至改变人生轨迹;

  如果这个夏天,有更多运动员能在国家荣誉、事业成就和天伦之乐之间平衡兼顾;

  如果这个夏天,有更多中国孩子能因本国运动员的夺冠,以及未能夺冠而跳进泳池或者拿起球拍……

  那么,这就无疑会是一个精彩的进步。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举重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举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