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布尔登全接触:球场惊现郑洁照片 穆雷国王待遇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07日05:19  大连晚报微博

  宁静小镇环抱球场

  坐在红色的双层巴士上,一路向温布尔登驶去,没想到的是,百年温网球场竟然被小镇包围在中央,这是一座如同《绿野仙踪》里童话般的小镇,温网球场与小镇风景竟然相得益彰。

  这样的英国小镇和伦敦的都市繁华形成强烈对比,这里的每一幢房子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处风景。和伦敦市内的建筑不同,温布尔顿镇上的房子显得更“从容”,更精致。户户都是二三层的小楼,窗户上摆满五彩斑斓的鲜花。门口的邮筒,小院内的圆桌、躺椅以及拐角处停着的运动单车,一切看起来都十分温馨而和谐。但门前停放的豪车还是透露了这些主人不凡的身份,劳斯莱斯、法拉利、玛莎拉蒂等等豪车每走一段路就能碰到。一问之下,才知道这里是伦敦的富人区,前英国首相查尔斯·沃森、前F1世界冠军詹姆斯亨特、纽卡斯尔主帅阿兰·帕杜,都是这里的居民。

  不过,我所路过的这些精致别墅并不是小镇上最贵的豪宅,据说有一座从入口处完全看不到房子的别墅,有些像《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四年前,它被贝鲁斯科尼的侄子以1600万英镑买下,如今他正以2200万的售价寻求买家。据在小镇居住的老人杰伦康德说,他曾经去过一次,那简直就是两幢城堡。不过,在杰伦康德眼中,那座世外桃源大而无用,并不如自己的三层小楼,有花有草,可以坐在阳光下喝着咖啡,这才是惬意的住所。

  亨曼山是球迷的乐园

  走出杰伦康德的住处,我们一路向西,在奥运标识的指引下,我们走进了百年温网的球场。整座球场深绿色的外观,让它和温布尔顿小镇的绿色融为一体。决赛日的观众格外的多,除了球场内,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位于一号球场边的“亨曼山”。

  其实,“亨曼山”并不是山,只是一片铺满绿色草坪的大斜坡,它正对着1号球场北面的巨型电视屏幕,最高处有几十个固定座位,其他人可以三三两两松散地坐着。亨曼山的名称当然来自英国网球名宿亨曼。从1994年到2004年,亨曼一直是英国网球代表性人物。他不仅球技高超,而且有人格魅力,因而深得崇尚绅士文化的英国人爱戴。每到亨曼的比赛日,人们便会自发地来到这块草坪上观看他的比赛,一手捧着草莓,一手拿着冰淇淋,看到激动时偶尔会忘记冰淇淋已经融化,然后愤愤地大喊一声:“明明是压线啊!”后来,球迷们便根据这个小山头的功用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亨曼山”。

  随着穆雷(微博)的出现,昔日的“亨曼山”开始被叫做“穆雷山”,不过,那些老球迷们不愿改口,更喜欢叫它“亨曼山”。本报记者探访的时候,正值穆雷和费德勒的决赛激战正酣,改名为“穆雷山”的草坪上,已经人满为患。

  一号球场的郑洁照片

  “亨曼山”的对面是一号球场,当本报记者抵达这里时,正赶上德约科维奇与德尔波特罗的铜牌之争,在记者坐席的43号入口处,等待入场的本报记者突然发现了挂在墙上的郑洁照片,虽然本届奥运会上的郑洁没有走得太远,但她在温网上的成功,还是被记载在这座百年的赛事中。

  2006年,郑洁和晏紫合作,夺得了温网的女双冠军,这也是中国金花首次夺得大满贯赛事的冠军,更是温网百年历史中第一位夺冠的中国人。2008年,伤愈复出的郑洁再创奇迹,她在当年的温网中凭借外卡参赛,却一直打进四强,虽然最终被小威(微博)挡在决赛之外,但她顽强的球风,还是让温网记住了这位小个子球员。

  看到郑洁照片,记者很自然地走上前去,拍了一张纪念照片,而此时同样等待入场的几名英国球迷看到后,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了“CHINA,ZHENG”。显然,郑洁在温网的受欢迎程度同样非常高。一位法国同行也和记者攀谈起来,她指着郑洁旁边的小威照片说,“那一场比赛我看过,郑打得很有智慧。”我猜,她所说的那场比赛,就是2008年温网郑洁与小威的半决赛。

  草莓卖得最快

  “展示英伦夏日风情,将草莓和奶油味道及节日气氛融入到奥运盛事当中”,这是伦敦奥组委对于本届奥运会风格的定义。而温布尔登正是这一描述最佳的体现之处。奶油草莓是温布尔登标志性的特色食品,6个草莓就卖两英镑。奥运会上,温布尔登的奶油草莓同样卖两英镑,只不过数量增加到了10个。不过,赛场之外的草莓明显便宜,一小盒卖1.2英磅。在所有出售的食品当中,草莓卖得最快,在亨曼山上,到处是吃着草莓的球迷,不知道网球和草莓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中央球场下面以及中央球场和一号球场之间,有很多小型的露天餐厅,英国人的“国吃”薯条炸鱼块、披萨、热狗以及各种面包都有出售,在一些比赛的间隙,大量球迷围坐在这里,享受着可口美味。

  美味吃到肚子里就完了,而温布尔登的种种纪念品才会让你留下可触可观的美好的回忆。在通往中心球场的道路旁就有专售各种特色纪念品的商店。标志性的温布尔登网球帽,每顶价格在20多英磅,虽不便宜,但款式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伦敦本来就是世界闻名的创意之都,而温布尔登的赛事组织者也都实在高明,“两个交叉的球拍”这一图标被他们开发得非常充分,杯子、毛巾、钥匙链、U盘……当这些普通东西被烙上这个印记,它马上就变身为温布尔登的特许商品,身价立刻上涨了。一位专卖店的店员告诉记者,温网特许商品销售始于1979年,至今商品种类已达百种之多,每个来这里的人都觉得必须买点什么才不虚此行,而这也正显示了温布尔登这块金字招牌的魅力。

  房子租金最贵

  其实,因为网球,真正给温布尔登带来实惠的还是赛事期间的房租费用,一年一次的赛事让小镇居民赚得盆满钵满。

  在温布尔顿的小镇上,酒店很少,所以全英俱乐部附近的民居成了球员们最好的选择。布比利·多尼格是个房屋中介,他干这行已经17年了,每年温网开赛前他在伦敦的公司都会接到大约150张租房订单,“在我的客户名单上有桑普拉斯、威廉姆斯姐妹、纳达尔、费德勒”他说,他已经是这行的老资格了。据他介绍,当地居民很乐意把自己的房子短期出租给比赛的球员们,因为这个时候的租金高得离谱,租金大概相当于平时的三倍多,只有一个卧室的平房,这个时候可以租到1000英镑一个星期。这就意味着,温布尔登的小镇居民出租房子两个星期的房租就抵得上城里人至少一个月的收入。多尼格说:“每套房子的房租我们提成15%,每年温网我们公司可以大概赚50万英镑。”

  是什么开创了

  网球百年盛事?

  本报英国伦敦电 如今的网球赛事举不胜举,四大满贯更是名扬天下,但温布尔登,所有网球人却都是怀着一种敬意之心来到这里,即便是“嬉皮”的阿加西,可以拒绝温布尔登,但最后不得不屈服于温布尔登。

  温布尔登,就像是网球人的“朝圣地”,所有人都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到温布尔登,因为网球的历史发展,几乎就是以温布尔登为标志。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载,现代网球运动历史是从1873年开始的,当时一位名叫沃尔特·克洛普顿·温菲尔德的少校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第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对这种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虽然在其后有许多人都自称是这种球类运动的发明者,但温菲尔德还是被称为“近代网球的创始人”。

  沃尔特·克洛普顿·温菲尔德“发明”了网球,但真正把网球作为比赛却是从温布尔登开始的,1874年,英国创办了简易的草地网球比赛。此后网球便成为一项室内、户外都能进行的体育项目。同时在英国各地建立网球运动俱乐部。1875年全英格兰槌球俱乐部决定将设在温布尔登的一个槌球场改为网球场,这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网球场地,次年这个俱乐部更名为“全英格兰槌球和网球俱乐部”,并于1877年7月举办了全英草地网球男子单打锦标赛,即后来闻名于世的温布尔登网球赛。

  1922年,温网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修建可容纳将近1.5万观众的中央球场,温布尔登大球场随即诞生。到2012年为止,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已举办了125届,其中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停赛10次,若从1877年开赛算起,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1977年,温网迎来了她的百岁生日。

  尽管日后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人造硬地球场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但温网仍然使用价格昂贵而且难以养护的黑麦草球场。当然,还有木质的看台和记分牌,以及穿白色球衣的传统。

  说起穿衣的传统,那片场地上至今还有很多故事在流传。1905年,美国球员萨顿在比赛中觉得热,把白色衬衣袖子卷起来。她赤裸的手腕让看台上的淑女和绅士们惊叫连连,“太前卫了!”1987年,又一个美国人阿加西来温布尔登砸场子。他以一头长发、短裤和五颜六色的摇滚青年装把赛会主席气得连呼:“这是奇耻大辱!”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温网就是守旧的代名词,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在传统和变革之间寻找平衡点。所以当2007年法国姑娘戈洛文在白色超短网球裙下穿了一条红色小短裤时,并没有人要求她换掉。

  借着采访奥运的机会,记者走进了温布尔登网球博物馆,上百年的历史,橱窗中的各种有纪念意义的奖杯如同放电影一般,记录着温布尔登的辉煌,在这里,可以看到历史上第一位奥林匹克男子网球单打冠军,来自爱尔兰都柏林的约翰·柏兰。也可以看到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余生者、赢得1924年奥运会网球混双金牌的理查德·威廉姆斯。还有女子网球巨星格拉芙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首次实现网球四大满贯和奥运会女单决赛金牌的“金满贯”瞬间。

  穆雷夺冠,英国人HOLD不住!

  本报英国伦敦电 即便是奥运会网球男单决赛,即便交手双方是当今男子网坛两位顶尖高手费德勒和穆雷,但真正吸引本报记者前往温布尔登的,其实是那些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球场和那种独特的网球氛围。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身体会到穆雷击败费德勒拿下金牌,带给英国观众的自豪和骄傲!

  想看比赛只能站着

  网球男单决赛,并不在“高需求”之列,但当本报记者按志愿者的指示到达媒体席的入口处时,却被告知:必须有票才能入场。

  已经到了门口,耳畔也响起了赛场内的欢呼声,甚至透过门缝都可以看见场地,这时不让进去,难道不是一种折磨?“既来之,必看之!”本报记者在心里盘算,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其实,遇到这个问题的,不只有本报记者,来自各个国家的很多记者在媒体席入口处排着长队等待进场,所有的人都对凭票进场的要求相当不满。

  趁着局间休息,本报记者过了“警戒线”,场地内的情况顿时一览无余。“很遗憾,我们不能给你提供座位,你只能离开。”一位志愿者告诉本报记者。“我看见有很多记者坐在台阶上看,我也可以,我甚至可以和他一样站着看。”本报记者指着一位志愿者说。“如果你愿意,那就站着看吧。”志愿者的这句话,对本报记者来说已经算是好消息。好在,比赛并没有花费多长时间,本报记者也不至于太辛苦。

  志愿者欢呼吓到记者

  这场男单决赛,费德勒似乎很不在状态,在最后一局比赛开打之前,本报记者已经预感到穆雷会赢下比赛。为了找到一个写稿的位置,本报记者提前离开赛场到新闻中心,通过那里的大屏幕继续观看比赛。

  当穆雷拿下最后一分,如愿在自己的国家获得奥运会金牌后,新闻中心里响起了记者们的掌声。不过,在志愿者们工作的区域里,一位黑人小姑娘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她先是尖叫了一声,然后在大家面前来了一段舞蹈。“我很喜欢网球,这都是因为穆雷,毕竟他是英国现在最好的网球选手。虽然他还没拿过大满贯的冠军,但能够在温布尔登获得奥运会金牌,而且击败的还是费德勒,我想对他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说完后,本报记者看了一下她的证件,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尔维娅。

  穆雷享受国王般待遇

  比赛结束后,现场进行了颁奖仪式,当英国国歌响起时,本报记者透过新闻中心的窗发现,很多无缘进场观战的英国人,就站在那里旁若无人的大声唱国歌,尤其是结尾的几个词,他们唱得格外起劲儿,声音都比之前高。那一刻,穆雷带给他们的满足,只有他们自己才最知道。

  新闻发布会开始前,本报记者在温布尔登的赛场内到处看看。在主赛场的南入口外,放着一尊正在挥拍击球的雕像,记者看了一下下面的文字:佩里,1933年、1934年、1935年温网男单冠军。正当本报记者掏出相机准备拍照时,一位英国小姑娘突然上前,将一枚“奥运会金牌”挂在了佩里的手上,让这尊雕像更有意味。

  温布尔登的混合采访区,设置在新闻中心二楼的阳台上,从阳台下面的小路就可以看到。温布尔登毕竟是穆雷的主场,即便费德勒很受欢迎,但当穆雷出现时,他的气场确实无人能敌。赛后混合采访区,有一座小桥连接,穆雷就这样站在小桥上,挥手向下面的观众致意,那架势,就像国王在接见自己的臣民一样。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网球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网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