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乒乓球有人味才能有发展

  在网球场上,我们习惯了费德勒与纳达尔们赛后的击掌寒暄;在足球场上,我们习惯了大罗与齐祖们赛后的互换球衣;即使是在奥运会羽毛球赛场上,谌龙在两局脆败于李宗伟后,仍礼貌地与这位中国队的老冤家聊上几句。在这种短暂交流中,胜者往往面露些许愧色,负者则送上恭喜,总之,人味十足,观者无不乐见。

  但这些,我们都很难在乒乓球赛场上见到。如果说中外选手间由于语言障碍,难有更多沟通,还情有可原,队友交锋,赛后握手也只是一带而过,甚至都不愿多看对方一眼,让人很难接受。

  对于中国人为什么乒乓球玩得好,有一个形象的说法:那是因为中国人更擅长“耍手腕”。作为一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其职业生涯的大半时间都是在与队友的明争暗斗中度过的,登顶之路,破外敌易,破战友难。邓亚萍就曾说过:“在乒乓球队,我没有朋友。”王楠也在退役后回顾国手生涯时公开表示,她在上升期,每天都把李菊当成假想敌,日夜研究对方的技术录像。正是在这种严酷的竞争环境下,我们的运动员往往要收敛起真性情,把干掉对手(多数时候是队友)作为终极、也是唯一的目标。

  因此,对于长年关注乒乓球的人来说,李晓霞与丁宁的血腥决斗,见怪不怪,反而是张继科与王皓男人间的温情相拥令人感慨。印象中,乒乓赛场上一次出现同样的桥段还是在16年前,当时刘国梁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单决赛中意外战胜从小看着他长大、亦师亦友的王涛。最后一球落地,当时刚刚20岁、稚气未脱的刘国梁与师兄击掌时,习惯性地歪了一下头,然后露出亏欠般的尴尬一笑,王涛则还在因为刚才的发挥失常嘟囔着什么……二人刹那间表情和眼神的交会成为乒乓史上的经典一幕。

  赛后的交流可以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恭维,可以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微笑,可以是对比赛进程的探讨,甚至可以是互相责问、辩论……但拜托,请不要冷漠。当你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地从对手身前掠过,即使你是胜者,碾过观众心的也只是一台赢球机器,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分享到:

相关专题:奥运会乒乓球新闻专题 

更多关于 乒乓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