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认为,体育能体现公民价值观,如果一枚金牌超越了公民价值观,只能说明公民价值观还抵不上金牌。
姚明以羽毛球消极比赛事件为切入口,阐述了金牌与公民价值观的关系。姚明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充分利用规则力拼金牌并没有错,但这只是金牌观;金牌观只是公民价值观这个立体、庞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前者不应囊括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
2012年伦敦奥运会,国内舆论呈现出一个显著拐点,对于“唯金牌论”的反思、批判不再局限于民间,而是自下逐渐向上,正在达至上下口径一致的可喜局面,就连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也发表了摒弃“唯金牌论”的准官方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反思金牌观不能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所谓竞技比赛,当然要从成绩上分出个一二三来,运动员力拼金牌和国人期待金牌并没有错,且是人之常情,这是极其正常的体育价值观。要反思批判的,是畸形的体育价值观,也就是“唯金牌论”——眼珠子里只有金牌;金牌大于人生、亲情、健康等等一切;拿不了金牌就等同于零;金牌外的一切参与都了无意义。
看重金牌是正常的体育价值观,但公民价值观的外延更为丰富,比如尊重。羽毛球消极比赛的“八君子”为的是追求更好成绩,但她们以及“幕后推手”却忽略了对于观众、这项运动以及奥林匹克精神的尊重,也就是公民价值观出了问题。当金牌观、体育价值观与公民价值观发生碰撞,消极比赛者选择的是前者,而这正是引发全民讨论的由头。
尊重是公民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尊重的对象包括观众、规则、体育精神,也包括对手。令人欣慰的是,在反思“唯金牌论”的社会氛围下,国人也逐渐展现出格调更高的公民价值观。林丹战胜李宗伟夺冠后,国人为超级丹的卫冕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忘为悲情的李宗伟送去掌声和尊重,我供职的杂志发了一条名为《伟大的林丹,伟大的李宗伟》的微博,短短半小时,转发数超过一万。
当然,对于如何处理金牌观、体育价值观和公民价值观的关系,我们的体育官员、运动员和观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玉国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