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诉采访刘翔经历:9年改变的是我们还是刘翔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08日09:56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9年,是我们变了,还是刘翔变了?

  记者 陈普庄

  作为体育记者,能多次采写关于刘翔的题材,是幸运的。无论如何,感谢这位同龄人曾经给我们如此丰富的新闻素材、语录,甚至思考人生的角度。

  伦敦退赛,对于眼前的一幕,我们的内心却平静得可怕。我们甚至开始怀念八九年前那个畅所欲言的刘翔。是我们变了,还是刘翔变了?

  2003年,长沙,城运会

  那时,我们和他一样青涩

  那一年,我20岁,大三,在《三湘都市报》实习。

  那一年,刘翔19岁,带着世青赛110米栏冠军头衔来到长沙,他是第5届全国城运会的希望之星。

  《唱着歌儿去雅典》,那时我们对新闻主角的采访,如他本人一样,有些青涩。

  “我需要刺激,有这样一个人在追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那时的刘翔,最大的对手是史冬鹏,而不是阿兰·约翰逊。

  2005年,南京,全运会

  万人追捧刘翔,我在看热闹

  “刘翔,刘翔……”第一次出差,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内心的震撼可想而知。

  很快我就发现,我“震撼”得有些早了。原来,中国不仅人多,体育记者也如洪水般汹涌。混合区内,刘翔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

  我是后来才从赛会通稿中得知刘翔的采访内容:“最开心的事就是和一般年轻人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最烦恼的事情就是让我签名,拍照。但我确实没有别的方法感谢他们。”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我很纳闷,他为何一言不发

  我从媒体席的监控器上看到了刘翔在检录通道猛踹挡板的一幕。人们赛后解读“刘翔表情痛苦”,在我看来,还有“烦躁”。

  几分钟后,刘翔退赛。“出大事了!”我从安全通道快步冲下混合采访区,先到一步的女同行们已经一个个哭成泪人。

  我告诫自己,关于刘翔的报道,一定要客观、中立,不能掺杂个人倾向。但我很纳闷,自始至终,新闻当事人没有任何发声。后来我反问自己:那时,他又能说什么?

  2012年,伦敦,奥运会

  别等了,不会有他的采访

  伤退,或者说摔倒,意料中的结局和意料外的方式。不断重复着刘翔单腿跳完全程的电视画面,我们已不忍再看。

  关掉电视,却不是因为这个。央视记者冬日那的独角戏打消了我们探听刘翔“直接引语”的最后念想。

  像4年前一样,我再次反问自己:此刻,刘翔又能说什么?

  他或许会说,他真的想拼一把;他甚至可以说,勉强出赛,他也很委屈……可是,8年前的“中国有我”,已经没有了表达自我的空间。这9年,是刘翔变了,还是我们变了,或者,这个世界变了?

  记者 陈普庄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刘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