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强 英国的跳水王子戴利已向中国跳水队发起了挑战,他的策略就是“给中国选手制造压力”,在他眼里中国跳水运动员像“机器人”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无法击败。
戴利对他的对手邱波的评价是,“他像一个机器人。但有时他也会感受到压力,你必须要跳得像他一样好,这样就能给他压力。因为如果你不能给他压力的话,他就不会犯错,所以击败他是件很难的事。”
这番话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戴利另外一番话,却引来很多解读。“中国选手的训练方式很特别,他们离开了学校和父母接受专业训练。而且他们有完整的选拔体系,有人退出很快就会有人顶上来。我每天训练5个小时,每周训练6天,我觉得训练量已经很大了。但中国选手可能每天要训练7个小时。他们没有真正的生活,我认为跳水不该是这样的。”戴利说。
在专业队里,确实大部分的中国运动员都如戴利所说那样“像生产线生产的”。对于职业化不明显的体育比赛——跳水、举重之类,欧美国家大部分都是和学校结合在一起,要么就是健身俱乐部的方式。对于一份工作来说,一天7个小时确实不算什么,对于业余训练来说就实在太多了。
从另一方面比,在真正的职业体育领域里,中国选手的训练时间又有点过于“低效”。当初乔丹说自己在夏天训练三分球时,一天要出手练习400个三分球。科比说自己在投篮训练时,也是这个数字。相比之下,在足球、篮球等职业体育化的领域里,中国运动员又显得业余了。
这么多年来中国体育从来都不平衡,在乒乓球(微博)、羽毛球(微博)、跳水、举重这些职业化较弱,甚至没有职业化的项目,我们的投入和训练水准绝对是“职业级别”的。把体育视为职业,你只能全身心投入。戴利的那番话,只是因为彼此对跳水的理解不同。
英国《卫报》也对比过这对对手。邱波曾因为家境困难而疯狂训练,甚至到了教练要求停止训练的程度。而戴利同样如此,他在父亲过世后,一直要努力靠跳水赚钱生活。他们都把跳水当成改变命运的法宝,或许更大的不同是,戴利的主动选择更多一些。